《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有条高赞是,把东西腾空,把空间还给空间,大脑好像也清醒了许多。
的确,刚开始扔掉物品的时候,你可能带着些许的不舍和留恋,但是过后回头来看,扔掉多余的物品后真的有一种如负释重的感觉,那心情是真的很舒爽。
画家苏静说:“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而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正是这样一本充满能量的书籍。本书2009年出版上市,当时便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使得“断舍离”三字成了网络热搜词条。而它的销量在全球更是达到了400册。
松下英子在书中袒露心声,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断舍离,通过断舍离过上休闲舒适的生活。她从三个方面告诉世人,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
当断其断,不断反受其累
第一点,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书中说,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衣柜里明明塞满了衣服。要不然人们怎么会说:“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啦!
追根溯源,人是感性动物。并不仅仅是对待人产生感情,对待衣服也会有感情;一旦有了感情就舍不得丢弃了。
书中说:“其实这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确实如此,家里那些曾经花费了很多钱买回来的衣服、包包、乃至于价值不菲的小家电。其实你根本就不会使用它了,但你的内心就是割舍不下。放在那儿内心莫名就会有一种安全感。
但是当丢不丢,你还要花时间去整理、去维护,你真的不心累吗?
囤药品,囤的是安全
第二点,物品在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去年新冠疫情放开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家里囤了“莲花清瘟、布洛芬”这些特效药。但是药是有时效的,过了有效期就不能用了。
书中就讲了一个母亲存了15年的特效药。在5年前,这位母亲患上了惊恐症,医生为她开的药特别有效。以至于15年以后,她依然把这些药保留着,潜意识提示她有可能哪天还能用上。
问题是药存放15年之久了,还能用吗?假如真的发病,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根本就不用担心。之所以她还把药保留着,只不过是她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产生了精神依赖,而药喻意着安全。
这样看来,依赖就像是毒药,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
不被外界蛊惑,率性而为
第三点,物品出现在恰当的位置,才能出现美感——是为离。
外甥女霄本来就是一个大手大脚花钱的人。当初她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为自己添置了不少的衣服、包包和化妆品,以至于工作了二三年,都没攒下多少钱。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我再看到她的时候,发现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她出门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时尚的名牌衣服;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穿着也极为普通,完全没有都市白领的范。
我很好奇,她说以前的她受网络营销的影响,认为女孩靠近优秀的渠道,就是买下过度营销的那些商品,似乎使用之后就可以变成优秀的人。
而现在她更愿意金钱花在对她有用的地方。比如吃新鲜健康的食品、在武装头脑这件事上投资、培养让自己持续快乐而不是迎合他人目光的爱好。
由此可见,生活中的我们,总是不由自主被外界所影响和左右,然后又被裹协着往前走。这样做的结果,除了短暂的快乐之外还有焦虑。
松下英子说:“只有把生活过到极简,才能找到生活中最好的状态。才能更加的快乐。”
总而言之,真正的断舍离,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让我们学会整理自己的物欲和情绪,然后愉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