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查不知道,位于成都新津的修觉山好生厉害。文化脉络恢宏深厚,有上古传说加持的光芒万丈。有五水汇流众山龙脉之始的自然馈赠,禅宗六祖神秀结庐于此,叶法善神引,唐玄宗为其提名,名人雅士趋之若鹜何其之多。李白,杜甫,陆游,范成大,苏轼苏辙,钟惺,方孝孺、杨慎皆流连忘返留下佳作。令人费解的是这处百米之山竟然还入选了明末的《中国名山录》,排名高于青城点苍。现代名茶“碧潭飘雪”也出自此地,可惜它已荒废许多年,形态神韵恐不似当年,倒是很适合去探险徒步。所以我就试着半真半假的讲述这次看到的修觉之路吧。
过了南河桥头就能看到一条小路上山。刚上山的时候没遇到一个人,路是石板路挺好走的。路旁稀稀落落有几处农家户镶嵌在山腰,最让人羡慕的是风起云涌的时候可以晒那久违的日光。可这会不仅没人住,似乎连鸡狗也没见到有一只,实在可惜。
走着走着就到了一个小平台,真的是杂草丛生,也没有参天大树。最多的就是半人高的草丛和废弃小建筑。看得出这里当年也有要打造景点的意图,只是不知道为何只修了一半就停了。在这个开阔地上又约有三四条小路通到不知名的深处。此时有几人从左边小路窜了出来,听口音应是出来爬山遛弯的本地人。
观摩一周后,我选了中路继续往前。这条路看着比较正常起来,慢慢出现了一段台阶,甚至有带栏杆的平台。台阶上去又是一处荒废大平台,估计就是那个修觉寺的遗址了。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一座石碑,碑前正有个中年人在驻足沉思。从他口中,我大概知道这破败不堪的石碑就是新津十二景之七的《修觉诗碑》,上面刻的有三首五律——《游修觉寺》、《后游修觉寺》 、《 题新津北桥楼》。是清代乾隆时新津知县徐荛手书(徐荛是历史上治水和复修通济堰的重要人物),此碑三尺见方,笔力雄劲有格,文化价值很高,但却坏成了这个鬼样子。
我们借着荒凉修觉山的没落来领悟一下千年前杜甫《游修觉寺》的意境。
野寺江天豁,山扉花竹幽。
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第一句起笔点题,勾勒修觉寺四周空旷幽野的总体感觉。“野”,言游人之少,与下句 “幽” 相对应,共同描绘了寺院的一派清奇。寺外,江与天相接,开阔深远,寺内,院门自开,花开繁茂,竹幽幽然。“诗应有神助,吾得及春游。”来到第二句,看得出诗人游寺是很欢喜的。甚至到了很庆幸自己赶上了大好春天,才饱览到了寺中幽美的风光。而受到自然春光的熏陶后,自己诗性也大发,似有神助。“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山间小路曲折环绕,蜿蜒盘旋,似在留恋青山,不肯离去。江上的流云来来回回,自由飘浮,无所阻碍。此二句朴素的描写了寺院四周的景象,江天空阔,流云无心,说得潇洒自如,也像极了当时杜甫惬意的心情。可是末尾两句又画风突变,“禅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漂泊动荡的人生经历在诗人的心灵上刻下了一道道重重的伤痕。世事无常,飘零如浮萍,不仅游玩的时候会莫名感怀,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承受人世间的流转悲苦。最后竟然是带着欢喜游寺,怀着悲愁离寺。
满地的落叶,腐败了多少岁月;一树的枝头,拦下了多少光阴;山下的奔流,洗走了多少风霜;天空的烟云,撒下了多少希望……有的地方,散落着天下文人学子们共同的根,是不应该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