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智慧——余映潮
第一,良好的综合素养。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二,正确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学理念集中表现在一个点上,那就是要深切地知道,真正的明白语文课程是一门儿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应该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语文实现的关键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不仅要在课内,也要在课外关注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创设更多语文实践的环境,要探索更多的语文活动的形式。
第三,娴熟的教学技能。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最有价值的是三项。一是能够深读美读精读语文教材,从中提炼出用以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的教育教学资源。二是能够对教材进行艺术而科学的教学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浅文趣教,美文美教,一课多篇,选点突破,穿插引进,比较阅读,课文联读等,从而真正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美好作用。3是能够设计灵动多姿的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这个神圣的地方,真正得到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语文训练。学生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作文教学需要再出发——张水鱼
作文一直都是学生迈不过的坎儿,是语文老师心中的痛。多少年来,语文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作文教学改革试验。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新的出发,都铭刻着语文,人深深的脚印,都承载着语文人的期待与梦想,都蕴含着语文人的热情与思考,都试图带领着学生漫过作文这道坎,抚平教师心头的痛。
然而繁华过后,一切又归于沉寂了。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每一次出发也都需要见证,需要梳理,需要桥梁与纽带,让他们的成果走进教师走进课堂。识别内容有共同指向了几个要素。
第一,关注生命教学,找准学生角度。郑桂华老师更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指导。原生态,寻根,回归,是当今写作的潮流,更是冲出作文“甁颈”的必由之路。
第二,注重过程与细微处见精神。注重找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在过程中将指导落到实处。
第三,尊重教材挖掘教材的资源价值。注重开发教材和利用教材对教材是个例子的说法,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第四,培养能力,指导切入思维层面。技巧的指导是浅层次的指导,只有真正深入到思维层面的指导,才是有效的指导。
第五,深入探讨,构建作文教学基本序列。作文教学没有具体的教材,没有具体的课时常规的套路,就是出题写作批改评奖。这样的教学是随意的,散漫的也是无效的。名师引领团队推出了多部作文教学著作,作文教学的序列化已然成为可能。
基于写作过程的指导——郑桂华
实现作文教学过程化,以下几项工作至关重要:
第一,列出构成写作能力的基本要素,如观察,描写,议论,虚构,写实,立意等。
第二,将这些要素按照序列,列为基本训练点,围绕每一个训练点设计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步骤。
第三,每一堂写作教学课或一个教学单元分别训练一项能力,提高学生的分项能力。
第四,分项训练时不排除综合写作能力的训练。
课堂写作教学,这是解决学生写作的一些入门问题,从根本上说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要配合大量阅读和大量写作,而不是只做这样的训练,这是毫无疑问的。
选择有价值的材料
教学目标
1.知道记叙文选择新颖材料的标准,运用这些标准进行选材。
2.培养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从提出好作文的标准,带出选材的重要性和选材的话题。
二,实践与发现
1.教师出示作文题,《记住这一天》,请学生思考自己可以选用的材料。
2.学生独立选材,写作,课堂交流。
三,整合验证,感受好材料的特点。
1.教师出示布莱希特的话,强调选材新颖的标准。
2.出示材料示例,判断哪些是陌生化的。
3.进一步反思,明确选材的几组关系。
四,提炼,迁移
1.请同学们小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2.布置作业:《心里美滋滋的》,选择三个你认为是有价值的材料,并与同学交流。
智慧点示
以往很多写作教学效果不佳,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讲的和学生做的是彼此疏离的,婴儿教学,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行为。这份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让教师的写作教学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直接发生关联。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教师介入学生的写作选材过程,直接对学生在选材方面的表现和思维习惯给出具体判断分析和指导。二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是自己写作活动中的真实状况,他们参与其中,感受自然真切。三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感悟
有价值材料的特点是新颖,用一个关键词来说就是“陌生化”,陌生化是选择材料的标准。最好有亲身体验和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想看看没有见过的事物,所以写文章,开饭店要想有吸引力,就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
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
感悟:平时自己写文章,平淡无奇,原来是自己在文中设置的障碍少,一路顺风,写下来没有新奇、吸引人的地方。有了障碍,文章才有趣,郑老师选的曲折范例很好《祝寿词》,《三顾茅庐》,让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学生结合自己的文章,设置恰当的障碍,情节一波三折,能更好的吸引读者。
了解描写的奥妙
郑老师把写好描写段落归到基本模式和要求: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用这样的程序来描写人、物、景,简单易操作,太棒了。关于描写,平时我们讲的理论比较多,比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实写虚写等。
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描写既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生需要锻炼提高的表达素质。
具备一点读者意识
写作要有读者意识的关键是“换位思考”。 我们在说话,做报告,讲座时,都要考虑到是什么样的听众,内容要因人而异。
许多人都把学生写作文常常无话可说,归咎为学生生活内容不丰富,其实这与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普遍缺乏,读者意识也存在关联。因此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也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所谓读者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心里始终有写给谁看的意思。
教师算不算一个读者呢?应该不算,教师往往是作者的评判者,而不是交流的对象,或者说中学生写作文时心中没有读者,而只是一个异化了的读者——教师。
培养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只是改变写作中空泛空洞毛病的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怎样做到生动的叙述?
制造悬念——在作品的某一部分故意设置疑团,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矛盾冲突的关注,使其产生急切期待,预知后事的心理。如《草船借箭》
铺陈误会——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为行为推波助澜丰富情节的戏剧性。如《醉人的春夜》
着力突转——故事情节,不是按照城里发展,而是斗于情理中的“意外”,转向另一个方面去。如《我的叔叔于勒》
抑扬结合——常见的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方法。抑是蓄势,扬是兴波。如《阿长与上海经》
虚实相生——正面直接写叫实写侧面间接性叫虚写需些为实现服务文章要一时带虚,虚中见识,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第2次考试》
收获
这本写作教学,不但指导我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也补充了我的写作知识,在以后的写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内容讲的简单易操作,很有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