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谓的“权威”并不能代表绝对真理,上帝是不可信的,亲密关系也是不可信的,那么,我们该把心锚下在何处呢?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可供我们依靠的稳定的东西呢?现实世界变得荒芜,我们就不得不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内心秩序,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提出的冥想确实是一个好方法。现代化社会对于讲了几千年人情的中国人是很陌生的,很多中年人老年人情愿退回原来的宗族社会,寻求权威的庇护,找回熟悉的安全感,不管那安全感是真是假,也适应不了人人为自己负责的原子社会。大家一边恐惧着,一边摸索着,过着社交达人和高冷寡人的双重生活,做不到调整自己的心态并且随着现实的改变而快速改变的人,会很容易在这样的世界中慢慢陷入疯癫。尽情拥抱变化吧,以前三代人都过着同样生活的时代不会再有了。下面是此书中的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段落摘抄和读书笔记。
所有人都应该感受到了,日复一日,社会压力逐渐变大,我们即使暂时吃喝不愁,也依然每天都在为了不确定的未来而焦虑,我们想要某种超然的力量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来向我们保证未来会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希望这种力量能够代替我们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负起本该由我们自己负的责任,我们希望这种力量能向我们许诺安稳的一生,“然而人类越是文明化,制造的失序和战争就越多。地球从未有一个时期是没有战争的,人杀人,宗教摧毁宗教,某团体掌控了另一个团体,而某个组织又压榨了其他的组织。”就像《瑞克和莫蒂》中所说的,“和以前一样,莫蒂杀死莫蒂,瑞克杀死莫蒂”。
多么有趣啊,我们一方面控诉事事都想插手的家伙太过“爹味儿”,另一方面又迷信权威,想要找到某种绝对真理来指导人生,想要依靠某种绝对力量来获得庇护,想要通过做某件事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我们恐惧着自由但又渴望去过波澜壮阔的一生,然而就连“自由”,我们似乎都想要跪着求别人来赐予,“我们所受的教育总是在制约我们,让我们朝某个特定的方向思考。我们总是抱持着某种概念、信仰、知识或方程式,去臆测实相或至乐之类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将其锁定为一个目标,一份理想,然后径自朝着那个特定的方向迈进。当你朝着那个特定方向迈进时,空寂感就不见了。一旦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留意、行走或思考,你的心便失去了空间。”如果我们能坚定地向着某一个方向前进还算是有福了,最怕的是,既不能笃信权威给我们指出来的那条路,同时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足够让自己获得幸福,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我们的个体自我被压抑了几千年,一直有一个“爹”替我们做决定,是时候开始学会怀疑权威了,打破安稳的假象,试着接受生命中那些不确定的,灰色的部分,让自己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也能心如止水,安之若素,即使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也值得一试。
“你必须是自由的,才能为自己点亮内在的光明,也就是以自性之光来照亮自己!这份光明不是别人给予你的,你也无法借别人的烛光来照亮自己。别人的烛光毕竟只是一根蜡烛,它迟早会熄灭的……我们的局限之一就是轻易接受别人成为我们的权威——僧侣、书籍、宗师以及某个自称已经开悟之人的权威性……没有任何体制、修炼方法或“如何”可以带来解脱,只有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你必须去观察,但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点亮自性之光意味着不去追随他人的见解,不论它有多么恰当、合乎逻辑、富有历史性或是具有说服力。如果你正站在某个权威、教条或结论的阴影之中,你就无法点亮自性之光了……‘解脱’指的就是点亮自性之光,这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抽象事物。真正的解脱是从依赖、执着、渴求经验之中解放出来。从思想的结构中解放出来,便是点亮了自性之光。在这份光明之中,所有的行动都可以毫不矛盾地自然产生。只有当内在的光明与行动产生分裂时,矛盾才会出现……不要追随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不要轻易接纳任何人的言论,因为你必须点亮自己心中的光,必须完全独立自主,因为你就是世界,世界便是你。只有解脱了世间的造作,亦即解脱了‘我’所有的侵略性、虚荣、愚昧和野心之后,你才能真的觉醒。”这是多么困难啊,这意味着需要靠我们自己完全重建内心的秩序,同时把那些毒害过我们的念头彻底排除在外,我们知道不能再盲从于任何人,任何知识,似乎这样做会很容易陷入混乱,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对与错,好与坏的标准,但同时,只有摆脱了外界教条和驯化的我们,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从而获得新生的力量。而盲从于权威,看起来很容易,其实恰恰当内在的自我被抹杀之后,我们无法建立起内在秩序,评价标准只能跟着外界走,这样内心会产生无数的矛盾。不要执着,不要懒惰,“不要追随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不带任何条件和偏见地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现在,问题又产生了:思想是可以被控制的吗?你是否必须去掌控念头,让它们能正确地运作而不干扰你?控制意味着压抑、有特定的方向、依循某个固定的模式、模仿以及臣服。从童年开始,你就被教育成一名习于掌控的人,然而现代社会又对掌控性产生了某种反感,于是你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想被控制了,我要为所欲为。’我们现在并不是在暗示你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是的话,就有点儿离谱了。不过,负责掌控的整个体制也是相当离谱的。只有当你缺乏理解的时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经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假设我的心很清楚地看见思维活动的干预,看见思想中存在界分,也看见思想的运作永远都在已知的领域内,凭着这份观察,我们就能防止被思想掌控。”
“因此,我们有没有可能不在心理上进行存档,而只储存那些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旦在生活里建立起秩序,你就自在了。只有一颗失序的心才会去追求解脱。生活如果有了彻底的秩序,那份秩序本身便是解脱……如果想深入探究这件事,你必须先了解你意识的本质。你的意识包含所有的内容,缺少了这些内容,它就不存在了。因此,内容组合成了意识,而内容无非是我们的传统、焦虑、名望以及地位之类的东西。这一整体意识,包括头脑和心智以及它所有的内容,有没有可能看清楚自己,认清自己是延续不断的,并且在其中发现自己的执着,然后自动静止下来?这意味着你正在打破这个延续不断的意识活动。我们现在探讨的是头脑有没有可能只储存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存档动作。请深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中所蕴含的美、深度及言外之意。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我会深入地解释,但解释毕竟不是事实。请勿陷入解释之中,不过我们还是需要透过解释来看清事实的。然后,解释就不再具有重要性了。”
“时间的活动、思维的活动、知识的活动都是从过往一直延续到未来,只在当下稍做修正罢了。这是头脑存档的整个活动,否则我们就无法积累知识了。知识是连续不断的,头脑在其中找到了安全感,因此它必须存档。整个存档的活动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心。但知识永远是受限的,没有一种知识是全能的,已经在知识里找到安全感的头脑,总是一味地执着于它,并且将眼前发生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意外事件都按照过往的知识来加以诠释。正因如此,头脑才会认为过往的一切有那么重要。心智活动的本身就是过往的经历……其实,你的理智很清楚那个延续不断的活动是了无新意的,其中没有清新的芳香,没有崭新的天堂,也没有创新的大地。于是,理智说话了:‘头脑的活动有没有可能不再延续下去,而又不至于带来危险?因为失去了延续性,头脑会迷失方向。’理智又说道:‘如果我不再持续地活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头脑需要安全感,接下来该怎么办?头脑一直认为有了安全感它才能运作,它根本不管那份安全感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现在你对头脑说:‘只储存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其他东西一概不储存。’你的头脑一定会顿然丧失方向。因为它的运转就是从安全感的需求出发的,所以它一定会说:‘先给我安全感,我才会照你的话去做。’……安全的状态确实是存在的,但不是你认为的那种。我所说的安全只是将知识和思想放在正确的位置。头脑必须认清自己生活在失序的状态里,然后生活才能出现秩序。它一旦认清“安全”意味着把所有的事都理出秩序来,只储存符合生活所需的知识而其他的事一概不存档,头脑就会告诉自己:‘我已经对这整个意识活动产生了理解和洞识。’它终于有了洞识。那份洞识是从彻底的秩序之中产生的,换言之,头脑必须把每件事都摆在正确的位置,然后我们才能洞悉意识的整个活动。因此,头脑只储存生活必需的知识,这意味着头脑里的活动开始经历深刻的改变——它的结构变了,因为它首次看见了新颖的事物,开始以崭新的方式运作。也就是说,当头脑看到真正新鲜的事物时,它的运作方式就更新了,一个新的有机体也由此诞生。我们必须让心智或头脑变得年轻、新鲜、纯真及活泼,而只有在心理上不存档时,才能达到这个状态。”我们不能一直执着地从已有的知识中获得安全感,我们需要不断地冥想,观察,创造,磨练心智,让它不惧无常的现实,可以在“不存档,不安全,无秩序”的情况下正常工作,当我们接受了可能永远需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才会将我们带入到稳定的秩序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