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焦虑:又叫做惊恐发作。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和精神失控感。慢性焦虑:又称为广泛性焦虑,患者长期感到紧张和不安。做事时心烦意乱、没有耐心;与人交往时紧张急切、极不沉稳;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极易朝坏处着想;即便是休息时,也可能坐卧不安,担心出来飞来横祸。患者如此惶惶不可终日,并非由于客观存在的实际威胁,纯粹是一种连他自己也难以理喻的主观过虑。也会表现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悸、出汗、胸闷、呼吸急促、口干、便秘、尿频等。还有坐立不安、全身发抖等。
为什么你容易焦虑、烦躁、被激怒? 美国心理学家舍恩提供了一种思路。他指出焦虑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需要捕猎,他们常常需要直接面对猛兽的威胁,因此那些懂得焦虑、担心,或者“战斗或逃跑”反应的人群才能更容易生存下来,反而不知道害怕的人应该都成为了猛兽的腹中餐。
现代人多数是那些更为“焦虑”或者懂得“害怕”的人群的后代,因而焦虑可以称为一种“生存本能”。
但这种生存本能也有副作用。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人们为了生存而去捕猎,大多数年代是和平发展为主题。但人体内遗传下来的生存本能仍然支配着我们,让我们把很多微小的信号判断为是“危险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
这就是焦虑的过度担忧,它会让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交感神经亢奋,心慌、胸闷、手脚出汗,甚至濒死感。
这就是焦虑谱系障碍共有的表现。包括社交恐惧症、疑病症、惊恐发作,都有类似表现。
道理我都懂,可是为什么总是做不到呢? 吸烟酗酒者想要戒烟酒,最好的方法是脱离相应的场合,适当减少无意义社交。“手机依赖者”想要摆脱手机的束缚,最好的方法是短暂地把手机关机。 焦虑促使人们不停地在症状之间切换,它们可以无缝衔接,让生活变得永无安宁。焦虑就像亟待泄洪的水库,它一直在寻找出口,当人们把其中一个堵上,它还会找寻下一个出口。对于堵缺口这个目标来说,这样的行为手段都没问题,无可指摘。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原来的既定目标——我们需要看到这个怪圈的存在,并从“堵缺口”这个目标中跳脱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缓解焦虑,否则就会“越努力,越焦虑”。 焦虑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它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
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不计回报的爱,比如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想要解决焦虑,反而越陷越深。 情绪问题不同于客观的问题,我们遇到一道物理难题,会想要去解决它。而面对情绪难题,如果我们也保持同样的态度,就会陷入麻烦,因为“解决情绪”本身这个说法会与先前的情绪问题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困境,反而让情绪问题无休止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