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姐,你说为什么她这么挤兑我,不是说好是朋友的吗?”表妹开启寒假生活的第3个小时后,她向我发出的第4次带着愤慨的疑问。在等红灯的瞬间,我扭头看了看副驾驶上的表妹,货真价实的18岁,整个人看上去就像沾着露珠的草莓,就连愤怒都是生动和朝气,我忍住问她到底再用什么护肤品的冲动,我知道答案只会是自取其辱。
不知从何时起关于“友情”这个长久不衰的话题成了少女们成长路上的新烦恼,其衍生出的“如何处理好宿舍关系”更是长年盘踞知乎热门话题榜,的确在这个化妆有美妆视频、恋爱有恋爱达人、菜鸟有干货秘笈的捷径时代,似乎谁问“我是你的朋友吗?”就预示着需要去精神科挂号似的尴尬。
每年年末大家都乐此不疲的盘点着一年华语电影中的红黑榜,今年的《七月与安生》是无论如何都逃不开被标榜的命运,电影刚一出各大影评人的评论皆围绕着“华语青春片终于有救的心态”写评论,然后在金马奖上周冬雨和马思纯凭借此片拿下双料影后后该片再次梅开二度的进入大家视野。在影评喜新厌旧的时代里,此时谈论该片的确有些吃残羹冷炙的味道,但这片真的算是探讨女生友情的教科书。
02.
电影的开头安生被问到是否认识七月,安生表情淡漠的说“不认识,这个名字还蛮特别的”,排除编剧留下的伏笔,跳开电影的情节,这一幕在现实生活中的恐怖程度能和春节期间被七大姑八大姨念叨相媲美。“他(她)呢?”看似一段简单的问候却能拉扯出十八部《甄嬛传》,问的人用意不明,但被问之人却要如同影帝和影后附体般巧笑倩兮的说“听说还不错”。为了扮演好体面和情商的人设,哪怕对此人讳疾极深也要在第三人面前展现出我们关系很好的幻象,似乎“我很讨厌他(她),是件只能在大脑被酒精麻痹的状态下才能说出口的事情。
人性的实质就是个容器,根本就没有纯粹。善良和虚伪、粗俗和精致、暖心和残忍,其实都可以体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一直觉得中华文化里最缺少的一味文化就是“撕”文化,但凡有出处的古诗词或是古书都在传颂着“和”的思想,似乎“撕”是件很不上台面的事情。但最可笑的是在古装剧泛滥成灾的今天,各大卫视的古装剧都在教导着人们如何用计谋和撕扯,似乎“和”就意味着被骂“傻白甜”和收视率垫底的惨境。
03.
整部影片中也许是安生的性格使然,她扛起了女生友情中“男生”的角色,带着戏谑和玩笑的“给爷笑一个”和故作老成的去学校找家明示威。大概都印证了那句“三个女人一台戏”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两个女生的情谊间就存在着角色的分配问题,撇开浮夸和烂片的帽子《小时代》里也些许体现出了这种角色的配置。注定有人要扮演柔弱被他人给予谅解和宠爱的角色,同样的注定有人要扛起搞笑和耍怪的大旗。但最令人心酸的是,那个扮演“男生”角色的女生往往是一段友情中受伤最多的。电影中安生为了七月而离开、安生为了七月拒绝家明、安生为了七月爱而不能,这种“责任”式的思维在是让友情中扮演“男生”角色女生受伤最多的主要原因。
04.
友情真的只是少女时期的专属,在经历了许多变化后友情不灰飞烟灭也会变质的。而这种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在眼界上,开眼界就类似于开荤,一旦破了戒,面对旧人旧事总觉得少了点肉香味。
电影中最少女关系教科书的场景大概就是七月和安生一起去上海后,在餐厅因为点餐而发生的争吵。其实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门当户对”真的不只是存在在爱情中,在如今但凡能和情义粘上边的情感,都像被挑选的商品,被品评着家世、前景、钱途,通过后才颤颤巍巍的开启一段已经掺了杂质的友情。而少女们怕被贴上“低价甩卖”的标签从而避免被问候人品,在友情中极力扮演着自己本身根本就不具备的素养,致使一段友情越久越累。
少女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假”滋生的过程,少女时总是急于表露真心或是刺探对方的真情,容不下半点迟疑和模棱两可,动不动就轻易的判“死刑”。而在斗转星移间少女们练就了喝着咖啡在下午茶的日子里把往事当温馨笑料的本领,能说出口的就是“亲爱的,今天你真美”的场面话,能展露的只是斟酌再三后的情绪。少女成长的实质就是这样,一开始只要纯粹的美,可在遭遇了真实的恶、虚假的孽之后,才老老实实承认了伪装的美。明白了只有一个水准的人,才能长久的对坐,哪怕在这段友情里你们闹别扭生气互相指责,但椅子还在那里,这就给了你不必边赌气边忐忑的底气。
别难过,你该知道的友情真的只是少女时期的专属,随着年月流逝掺了虚假、添了杂质、混了失落、加了哭泣,也许还有心碎,我有很多话想和18岁的表妹讲,但最终选择闭嘴,因为我知道在她愤怒的表情下仍然存着对友情的期待,好像前方只有礼物,无穷无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