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我们身边旋起了一股焦虑的风潮,快考试了,练习题做完了吗,知识总结完了吗?毕业ddl快到了,文献看完了吗,论文码完了吗,面试准备好了吗,offers收到了吗?身边好像有着总也做不完的事情。但是,我们总会接触了解到有人居然刷完题,码完论文,收完offer了。更过分的是大量媒体在传播着“你正在被同龄人抛弃”的广播。于是你陷入了知识的焦虑、身份的焦虑、存在的焦虑。
我们似乎被焦虑逼到悬崖边,无法逃脱亦无法解决。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就是帮助而我们突破这种困境的书。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介绍
卡伦·霍妮 ,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主张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将人类的心理现象归结为生死驱力、性冲动(Libido)与阴茎羡妒(Penis envy)等概念,认为人类某些的精神冲突是由外部文化及环境造成的。
书籍介绍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神经症冲突、试图解决冲突的办法、未解决冲突的后果和神经症冲突的化解。
一、神经症冲突。首先,我们为什么会有冲突?因为人不像动物,动物行为很大程度上由本能决定,与之相反选择和决定是人特有的,同时它也是一种负担。我们可能需要在两种欲望或价值观之间做出决定。战争期间在保家和为国之间选择,忠孝不能两全。这便造成了冲突。
作者认为这些冲突的类型、范围与强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如果社会文化处于快速变迁的阶段,会同时存在高度对立的价值观和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个体需要做的选择就会多种多样且难以抉择。这点我深有体会,在小县城学习的我,考到了大城市。大一大二蓄起了长发,大三大四剃起了光头。你会发现在多元化、包容、冷漠的大城市没有人去干扰你或者过分关注这个。但在囿于传统文化的小县城,人们会接受不了,他们会把形象贴上刻板的标签,太过特立独行,真的会感受到两种价值观碰撞的压力。这时候冲突便产生了。在生活中冲突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些冲突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恶化成神经症冲突。神经症冲突有着冲突性原动力的矛盾,有着潜意识的和强迫性的本质。这些冲突不但难以识别,容易让人无助,而且还有令人心生恐惧的破坏力。
卡伦·霍妮认为冲突的来源围绕着的是神经症患者失去了全心全意追求愿望的能力,因为他的愿望是分裂的。要找出这些冲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要观察儿童在这种环境中能够选择以及实际选择的主要方向。可以找出三条主线:接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在接近人时,他接受自己的无助感,尽管内心有隔阂与恐惧感,他还是会努力获得他人的喜爱,依赖他人。只有这样,他才会在与他人相处时有安全感。如果家庭成员分了派系,他会依附于最强的那个人或者那一派。通过这种依附,他可以获得归属感和支持感,这会使他感到自己没那么弱小,没那么孤立。
在对抗人时,他接受了周围的敌对感,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决定去战斗。他会怀疑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和意图。他用所有能用的方式去反抗。他想当最强者,击败他人,这一部分是出于自我保护,一部分是出于报复。
在回避人时,他既不想依附,也不想争斗,而是想远离。他觉得自己跟别人没什么共同点,别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自己。他与自然、玩具、书籍、梦想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三种态度中的每一种都强调了基本焦虑中的某个成分:第一种是无助感,第二种是敌对感,第三种是孤独感。
对普通人来说这三种态度是相互补充的,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一个人应当既能对别人做出让步,也能和别人针锋相对,还能独处。但对神经症患者来说,他是被驱使着去顺从、去争斗、去孤独,而不管自己的行为在特定环境下是否合适,而且一旦不这样做就会陷入恐慌。因此,当三种态度都在他身上强烈地表现出来时,它势必会经历严重的内心冲突。
下面我整理了三种对他人的基本态度的特征、逻辑及谬误
接近人
特征:无处不在的脆弱感和无助感、看低自己、对他人的普遍性依赖
逻辑:我很脆弱很无助;只要我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孤单地存在,我的无助感就会是一种危险和威胁。但是如果我能找到一个爱我远胜过他自己的人,我的处境便不再危险,因为他会保护我。事实上我的脆弱会成为一种财富,因为他会爱怜我的无助,而我可以依靠他的力量。
谬误:他把对爱的需要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事情都当作爱的真实能力,而忽略了自己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倾向。
对抗人
特征:强烈地想利用他人、比别人聪明的需要
逻辑:他觉得人生是一个竞技场,他最大的需要就是掌控他人。强权就是真理,去他的仁爱与怜悯,人皆是豺狼。任何同情心、行善的责任、顺从的态度都与他所奉行的整个生活方式相矛盾,会动摇其根本。
谬误:但内心中的对立倾向的出现会使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基本冲突,破坏掉他精心设计的统一性。导致对温和倾向的压抑会加强攻击性倾向,使其强迫性更强。
回避人
特征:对他人的普遍疏离、对自我的疏离、对绝对独立的需要。
逻辑:任何亲密持久的关系都必然会破坏他的自我孤立状态。
谬误:自我孤立试图通过回避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因为患者并没有消除掉对亲近、攻击性支配、利用与优秀等的强迫性渴求,这会持续烦扰他,只要继续存在者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便绝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或自由。
二、试图解决冲突的办法。
在讨论对他人的基本态度中,我们了解到患者试图解决冲突的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压抑人格中的某些方面而突出他们的相反面,另一种是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以使冲突无法起作用。此外还有几种方式:创造一个自以为是的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即把内心过程想象为发生在自身之外的事情,并且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麻烦。以及通过许多无意识的措施如盲点作用、隔离作用、合理化作用、严格的自我控制、自以为是、捉摸不定、愤世嫉俗等来达到虚假和谐的状态。虽然这些措施是为了消除基本冲突,且在有限的范围内达到了这一目的,但同时也在人格中造成了新的裂缝,其危险性比原来的更胜一筹。
三、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这些内心冲突未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导致恐惧(精神错乱的恐惧、自我暴露的恐惧、无力改变的恐惧)、人格衰竭(表现为为遇事优柔寡断、普遍性的做事效率低下、普遍性怠惰)、绝望(绝望是未解决冲突的所造成的最终产物,其根源在于患者放弃了保持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生活对他来说总是一成不变的重负,他对此已经麻木,也不再抱怨,只是承受。他的精神总是低迷,非常悲观)和虐待狂倾向(奴役、挫败、蔑视、羞辱他人的倾向)。
四、神经症冲突的化解
化解过程有三个阶段:1、使患者意识到他的特定倾向或冲突的所有公开或隐匿的表现,帮助他认识其强迫性本质,使他能够认识到其主观价值和不利后果。2、患者必须认识到,他是迫不得已才依照某种倾向行事的,对自己的欲望或利益视而不见,往往还会与之反着来。3、让患者真切的感受到自己需要做出改变。过去,他把重心放在别人的身上,现在开始转向自我,并开始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化解的最终目标是让患者获得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内心的独立、认识和表露自己情感的能力。
卡伦·霍妮坚信人格是可以改变的。不仅仅是儿童才具有可塑性,我们所有人都有能力去改变,甚至是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你有病,不过没事,可以治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