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为了供儿子上学,从农村跑到上海开了家包子铺,起早贪黑,每天辛辛苦苦卖包子,终于攒了三百多万。儿子毕业后,为了儿子顺利娶媳妇,夫妻商量后用这三百万给儿子在上海买了房。新房装修好了,夫妻二人收拾好行李,骑着三轮车兴冲冲地搬去新家和儿子团聚。没想到,亲家母先他们一步搬到了新房里,甚至连门都不让老两口进,儿子也只是说:“你们先回去吧。”最后,夫妻二人带着大包小包,回到简陋且狭小的包子铺。
这个故事情节其实并不新鲜,在很多影视剧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的,让我感触的是对于这个现象引发的评论。很明显,评论区里有两个对立的观点,评论似乎比故事更精彩,每一条评论下都延伸出几条到几十条评论。很多人@楼主表达自己对其观点的态度,不管是反对的,还是支持的,都带着情绪。有为人子女说父母贪得无厌,给多少都不知足的;有为人父母说孩子不知感恩,一味啃老的;也有人说父母孩子都可怜,这是社会问题。
在激烈的互怼中,有七零后为人父母感慨,“我们注定是最后一代孝顺父母,第一代被孩子抛弃的,别说养儿防老了,还是考虑养老防儿吧!”也有九零后为人子女回道,“你们生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养老吗?这就是你们用来道德绑架的所谓伟大的爱吗?原来还是为了你们自己啊!”
我觉得有些话听起来挺悲哀的,两代人的思想很难统一。但新旧交替的时候,这是必然的,作为七零后父母,我觉得还是要先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和孩子一起成长。
其实,父母为孩子付出,并不一定是为了得到回报。他们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希望孩子能够过得更好。在这个故事中,这对夫妻为了供儿子上学,从农村跑到上海开了家包子铺,每天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卖包子,攒了三百多万给儿子买了房。这是他们对儿子的爱和关心,是他们对儿子未来的期望,并不是为了孩子回报,如果是为了自己,那三百万留给自己养老不就好了。
这一代的孩子,的确面对了比我们那个时代更多的压力和困难。读书卷,工作卷,房价高,生活压力大,很多年轻人在刚刚步入社会时,很难靠自己的能力买得起房。在这个故事中,儿子为了顺利娶媳妇,需要房子,这是他的现实困境。没有父母的资助,还不知道猴年马月买得起房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应该无条件地为孩子付出。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孩子也应该学会独立和感恩。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福利制度,减轻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去独立生活。
总的来说,我认为,养孩子不是为了防老,而是为了培养他们成为有独立思想、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困难和压力,我们需要以更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共同努力,让父母和孩子都能明白家的含义,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