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月份,临寒假,跨旧历新年,读书8本,既是盘点,也是分享。如下:
01
《王安石传》
开年第一套书,《王安石传》。同济大学副教授崔铭北宋文坛、政坛收官之作。
王安石,他是大学者,名高一时,学贯千载,即便抛开政治上的成就,只以诗文,在整个大宋王朝文学界,在那个星光熠熠、大咖云集的时代,也能挤进TOP5。
他是拗相公,立于浊流,人品高贵。在与司马光、苏轼一起共事与个人交往中,虽对立但不敌对,仅是政见不同,并无私人恩怨掺杂其间,老王始终保持着人格的独立。
他是变法家,虽千万人吾往矣。作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那不是王安石的失败,那是整个时局的失败。况且,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或者站在一千年后的今天审视过往,没有失败者。
但是也有人认为,说他折腾,说他是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不过在我看来,是罪魁祸首,还是伟大的改革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他是权倾一时的政治家,更是流芳千古的文学家。政治家:理性、独断,唯目的性;文学家:感性、深情,重审美性。
在作者心中,苏轼是智者,一切境遇皆能从容应对,因此《苏轼传》越写越欢喜,欢喜中充满了感动;欧阳修是达者,但在世事纷扰、疾病侵凌下,仍难敌生命的虚无,因此《欧阳修传》越写越感伤,感伤中充满了敬意;王安石是勇者,激流勇进,激流勇退,世罕其匹,因此《王安石传》越写越崇敬,崇敬中充满无尽的心疼
如果可以选择,作者希望成为东坡的朋友,欧公的弟子,半山居士的兄弟姐妹。
这套书共上下两卷,权属52万字,资料翔实,每件事都有出处,每处引诗都有考证,每个故事都有来源。不过作为2022新年开年第一书,我并没有过于仔细地阅读,后续还是要再读一遍。
02
《人间杭州》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写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不过,我倒是觉得,这记忆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就连我这样与杭州并无任何关系的局外人,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它让我更了解了杭州这座城,不仅仅历史与文化,更有现在与将来。
与杭州,若说一点联系都没有,也不见得。读这本书的时候,旁边的爱人就不停的说,待空带你们好好逛一下杭州,她在杭州读研三年,应该对这座城市是蛮熟悉的吧!
而在我的印象中,杭州也仅存在于故纸堆里,不断念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学士笔下的西子湖,山外青山楼外楼,河坊街的旧物,西湖醋鱼、虾爆鳝面、西湖莼菜汤,当然还有狮子峰的龙井茶。
杭州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在作者吴晓波看来,他在这里居住了四十年,城市塑造了他,也给了他叙述的机会。
杭州很奇怪,作为仅次于北上广深的准一线城市,在历史上,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抑或是小说家。它也很少经受磨难,没有悲壮的战争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似乎也是它的个性。它就这么温婉地存在着,一不小心,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必须要亲自去看的几座城之一。
我也希望,那一天快点到来,杭州不再只存在于书页中,更丈量在脚下。
03
《我身上的海》
这是一本诗集,对的,现代诗人朱朱的一本三十年写作诗选。
现代人读诗,很少了,读现代诗,少之又少。我就是这样的少数人。
这本书,入选了《新京报读书周刊》年度阅读书单,是年度评选的82本书之一。作为一本诗集,而且现代诗集,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脱颖而出,实属难得。
朱朱说:“我们的一生,就是桃花源和它的敌人。”我们一方面追求虚无缥缈的美,但是又很难握住。人总是矛盾的,人也不总是理性的,诗歌刚好接住这一切。
个人感觉,这套集子,最让人惊艳的是《清河县》系列组诗,这像一个环形剧场,所有主角都依次登场,然后谢幕,然后再登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影与心思。
《清河县》组诗依据《金瓶梅》与《水浒传》改写而来,每首围绕不同的主人公,将事件叠合穿插其上,就像是多幕歌剧,但又不显得繁复。比如《洗窗》,就以武大郎的视角,解构了一次欢爱,这是一种超脱时空的浪漫主义式的想象,是对古典主义素材的充实解读与审视。
去年读了余秀华与张枣,在现如今浮华的世界里,拥有诗歌的纯净之地,已经不多了。这让我想起高中那会儿,语文早自习,不好好背书,翻出选修教材,抑扬顿挫的读现代诗歌,晨曦微露,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周围朗朗书声似乎与自己无关,就那么一小方天地里,读舒婷、顾城、北岛、邵燕祥。
如今,那样纯粹的心绪再也不会有了。但我还是希望大家,闲暇之余,多读读诗歌,古典的,现代的。
04
《父母的语言》
读这本书的缘起,是在参加朗培的家庭教育课堂上,君子老师说父母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正好我目前也有相关困扰,对四岁儿子的教育深感无奈。
作为教出众多优秀的别人家孩子的资深教师,拿自己孩子束手无策,当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赶紧翻出这本买了很久的书,一通狂补。
关于这本书的荐读文字,发在了2022年1月12日的简书文章中。
详细文字可以点看: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的起跑线,从父母的语言教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