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原创的成人学习方法论,用以下三个步骤帮助我们进行知识的内化:【选摘】、【思考】、【行动】。
【选摘】
举证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不仅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数人并未在意。事实上,不懂“举证责任”就是一个思考时“误入歧途”的常见原因。
当然,各种原因基本上都能归结于知识的困乏。不懂统计学,所以不知道统计样本有效性的核定;不懂概率,所以常常害怕不确定性;不懂科学方法论,所以从未听说过双盲测试……
当有一方(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担举证责任的时候,讨论就没法正常进行下去了。拒绝承担举证责任的方法很简单,连那些不懂举证责任的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运用:提出一个观点之后,要求对方进行反证。
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逻辑错误,即“诉诸无知”。
而与此同时,证明肯定论断(positiveclaim)的难度与证明否定论断(negativeclaim)的难度也相差巨大。在多数情况下,证明否定论断要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得多。
辅助工具
在很多领域,有些“思维训练”其实只是需要更改语言习惯。想明白这些,我再次在心里狠狠地感激了一下父亲。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它们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思考】
这是第8章“思考”的内容,第5篇写到第8章,可见前面有些章节是没“被拆”的,但这第8章被我拆了两篇笔记出来,就是这么干货满满的一章!
这一章列举了10个人们思维上逻辑上可能存在弱点的地方
1、勤于思考
2、思维陷阱——概念不清、拒绝接受不确定性
3、因果关系——双盲测试、自证预言
4、逆命题
5、举证责任
6、案例局限
7、对立论证
8、张冠李戴
9、感悟与道理
10、克服恐惧
最后还有分享了一个帮助我们理清思维的工具——语言——11、辅助工具
每一篇都分析的很到位,这里我们就先回到我在【思考】部分摘录的两段。
关于举证责任:
这是一个每次碰到都觉得不对,但是又没有认真思考哪里不对的道理(典型的思考懒惰啊……),随意的就放过去了
这个道理被提出来一说,笑来老师分析的简单明白。
相对于不被别人的谬论带歪思路,更重要的是把“举证”的意识更深入的带给我,让我以后想要论证什么的的时候,更倾向于先找到靠谱的例证。避免“为了证明自己正确”而诡辩,思考问题更务实。
关于辅助思考句式:
我们知道我们的思维会影响行动,同时我们更要深刻明白,我们的行动会反向塑造我们的思维。
思维是一个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无法量化,非具体可执行,我们很难控制它——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是不是想了?冥想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放空,多少人能做到?
更加可控的方式是通过控制我们的行为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
而句式就是我们可操作可控制的范围,实在很实用!
【行动】
记住笑来老师分享的句式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可以每半个月集中使用其中一个句式,这15句只需要7个半月就可以全部“刻意联系”一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