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我一直鼓励身边的人应该多学习,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也无论你多大的年纪,各个学科都应该学习一点,于是就有很多人经常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学这些没用的东西干啥?(我经常看一些非本专业,所谓“乱七八糟”的书和课程),或者问:你学的这些究竟有啥用?
其实,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因为对于我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本身就快乐的不行,如果你非要问我为什么,我反而一下子答不上来。
但我们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因果论早早就在我们脑子里扎根了,凡事都要问点为什么,做任何事都抱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思维,就连我也没有摆脱,毕竟严格说起来“学习为了快乐”其实也是一种目的论。
既然人是一种追求目的性的,这种思维很难摆脱,那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抛除掉学习带来的快乐,聊一聊为什么我觉得我们“什么都应该学一点”,为什么“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其实,在我看来追求“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人,都是有“野心”的人,甚至有“长远打算”的人,都是“时间的朋友”。那我为什么这么说?(什么是无用之用?就本文来说其实就是不断地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无目的地学习罢了。)
因为,从历史上来看,整个社会的分工和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精细都是近代的事,甚至都是工业革命以后才渐渐产生的,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一些牛人才能够做到的所谓的“跨界”“转行”,在这之前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受人追捧,甚至经常成为10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
在这个时代,一头扎进一门学科或者一个行业不是不行,只不过靠这个成功的概率较小,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类文明这棵大树上低垂的果实已经不是伸手可拿了”,为什么以前所谓的“百科全书式”天才那么多,而现在却没有几个?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以前低垂的果实遍地都是,随便伸伸手就可以摘到,靠运气都能够青史留名。
而现在,普通人靠运气已经不太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从一个学科和行业来说,唯有长期沉浸其中,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而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例如:“屠呦呦先生”
那么,除此之外,“多维竞争”就成了最好的策略,那个行业有机会我就去那个行业,这才是王道。
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或者说要走这条路,自然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科和行业的了解,自然需要多多学习,而纵观现在的各行各业的大佬,那个不是多领域,全方位的发展?
靠一个行业或者学科的技能和能力也许可以成为行业的精英,但永远成为不了一个行业真正的大佬级,毕竟,世界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个近在眼前的例子:想象一下,当人工智能应用到各个行业,身为一个行业的精英,你居然对此一无所知,可想而知你会面临什么处境……
所以,为什么我说,追求“无用之用”的人都是有“野心”的人,有“长远打算”的人,都是“时间的朋友”。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未来固定在一时一地,他们深知世界是变化的,风口也是变化的,而能不能把握机会,成为风口上的猪,并不取决于未来你做什么,而是现在你做什么。
有人说,“遇到了风口,即便是一直猪也能起飞”,但他们却没有说或者没有关注,这只猪为了遇到这个风口或者说在遇到这个风口之前为此做了多少准备,要知道看到风口的不仅仅是这一只猪,但为什么偏偏是这只猪起飞了,其他的猪呢?他们都干嘛去了,这是个意味深长,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因为,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社会的发展或者说一个行业的发展也许是可预测的,比如人工智能领域,谁都知道这个领域一定会起飞。但知道了这一点,你能立马跑去研究人工智能吗?肯定是不行的。
而从微观角度来讲,从个人的命运来说,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谁都不知道我们具体需要面对什么选择,行业的命运也许是美好的,但具体到行业里的个人来说可能就没有这么美好了……也就是说:个人的命运其实是很难预测的
那该怎么办呢?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喽,当然,在此基础上多学习,保持自己不断地成长,增大自己选择的基本面,才能够做到哪儿有机会我就去哪儿。这是个美好的时代,生存已经不是问题,饥饿已经离我们远去,甚至各类疾病也在一步步攻破,人类的预期寿命在提高。对这个时代而言,生存下来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实现理想,难的是财富自由,难的是自我需求的实现。
所以说,我们应该多学习,那些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毕竟,你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用到这些“无用”的东西,或许它会成为决定你命运的一根稻草,一锤定音。
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说终身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就更难了,但,如果是简简单单的事,哪里轮得到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多得很,而我们靠的只能“死磕”罢了。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