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时间读完了《王阳明传》,了解了明朝的那段历史,也受教于知行合一的思想,遂摘录总结如下。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王阳明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在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之前,古人一直认为知与行是两回事,人要先知后行。到朱熹,他把这个问题分析得非常明确精微,他提出“先知后行”说,认为必须首先认清万物之理,然后才能去实践,否则实践就无根基。这一说法,在当时的读书人中被认为是至理。(朱熹晚年发现这些理论有误人之势,遂痛悔反思,对自己的思想学说进行了修正。)
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二者是同时进行的,知存在于行,行存在于知,知是行之主意,行为知之功夫;知为行之始,行是知之戒。意思是:
知为行之始:知是行动的开始,因为我们没有知见或者想法,我们是不会去行动的;
行是知之戒:只有行动了,我们才知道哪些知见、想法是对的,才知道哪些我们不应该做、不能做;
引申一些,谈到“学习”:
学始在知:学习的开始,是始于知识、智慧;
学贵于行:学习贵在行动、实践;
致良知
对于当下浮躁的现代人,暂且不说文言文之乎也者难懂不易理解,多数人也无耐心去读《大学》《中庸》《论语》《道德经》,王阳明用“致良知”三字道出了孔孟老庄的圣学之法门。
念念除私欲,即是致良知。致良知三字,看似直白易懂,但其含义却博大精深,平凡人究其一生也极难在良知之道上真信笃行,知行合一!道止于至诚、至于至善。致良知就是时时刻刻事上磨,心上觉,去恶存善。
《左传》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此段大意是:
人生的业绩,最高的树立德行、其次是树立功业,再次是树立言论。
王阳明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后世的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都将其视为心灵导师。
写在后面
所谓知行合一,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如果知与行之间似乎存在矛盾,我们应该解释这些矛盾——记录下来,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的原则。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