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直坚持诵读心经。原因就是古圣先贤都读,肯定有他的道理。现在,两个孩子跟着我读的都快倒背如流了,我还是没有领悟到心经的精髓。
《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先看看原文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
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
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心经》是六百卷《般若经》的精要。佛法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般若。老佛爷一切经典都是在说般若,一切佛法都是从般若中流出来的,所以般若为诸佛之母。”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什么是色?“质碍名色”,这是玄奘大师下的定义。就是占有一定的空间性和封闭性,任何物质,都会有它的空间、体积、自性,都有自我的规定性。盐有盐的规定性,糖有糖的规定性,火有火的规定性,水有水的规定性。这些规定性从体到相都有一定的铺张,这就是哲学上说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会有相应的说明。当然这个前提是首先要有色,要有物质的存在。质碍名色,质就是规定性、性质;碍,就是对空间具有占有性和自我封闭性,如果没有封闭性,这个物质就可能不是这个物质,而变成其他物质了。所以,这个色的概念,我们应该清楚。我们人也是“色”的概念,我们这些人,无论是几十斤重,还是一百多斤或者两百多斤,都有肉身,如果没有肉身的基础,我们该怎么去想、去识、去行呢?我们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首先就要有这个物质的存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光是身体又有什么用呢?停尸房里面,太平间里面,都有肉体啊,但是那些都是死人,不是活人。
什么是活人?首先就要“受”。玄奘大师后面点评的几句也很精到――“领纳名受”。我们的精神领域,精神活动的开展,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受”,像照相机、摄像机那样把外部的信息接受并且储存下来,这就是受。但是精神不可能停止在这么一个简单的层面,它通过想,就可以把所受的东西,象牛一样的反刍咀嚼,这就进入“取相名想”的阶段。以前接受的、储存的信息再进行复制,调动起来反复去感受,把过去的信息也调动起来。所以,想是比受更高层的精神活动。然后再进入“造作名行”——也叫“造作名思”的阶段,就是可以把以前领纳和所想的东西,拿来重新组装、洗牌,自由发明、创造,逻辑学里面的归纳、分析、判断,都在里面起作用。然后我们的理论体系,八万四千法门,就可以在“了别名识”里面活动了。怎样把宇宙万物万法归一?这个就是识的作用。玄奘大师的评语是“了别名识”,这就是佛学的总纲了。识,能够把过去、现在、未来、天上、地下,东南西北任何东西都打包,可以当总代理,全部集起来。我们每天都在说认识,这个识的作用,却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我们怎样把它的功能优化起来?怎样见它的本来面目?就是要转八识成四智,这就是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之后,我们才能转凡成圣,才能即人而佛,才能即心即佛。因为学佛我们就要成佛;成佛,就是要在精神上,思想上搞一番革命。所谓“灵魂深处闹革命”,就是要从凡夫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佛菩萨的精神境界,这就是精神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
按照禅宗的说法就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学禅宗的人都知道,未开悟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的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了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学习感悟心经,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要懂得放下。万事皆空。没有必要执着。一定要学会放下,放下就自在了。
二是不放弃努力。一切皆空,但还要奋斗。尽人事听天命,顺其自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是坚持诵读,持戒律,修禅定,悟智慧。心经的功德利益广如大海,叹莫能尽,常诵心经能增长大智慧,福报,能去除贪、嗔、痴,提高记忆力,使学业、事业、婚姻顺利、心想事成,财运亨通,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