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毋庸置疑的经典写史书籍,黄仁宇先生对历史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少有人能与之匹敌,每个部分都能给人很多的启发,本文是对此书第六章的思考。
戚继光面对的大环境:
鉴于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明朝政治集团重文轻武,实行一元化的政治组织结构,军队只是政治集团的附着物,不可能让其保持独立、严格的组织。为了便于管理,明朝政治集团执意打造一个熟人社会,整个大明王朝仅是千百万个相同农村的复制体,以至于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做事做人不需要计算能力,而是要分清善恶即可。
戚继光所面对的现实状况:
大明王朝经过百年的发展,也是经过百年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中庸之道下,武将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而且中国古代政治集团缺乏数据统计分析的习惯,当时明朝统治者根本不知道军队的具体数字,没有后勤管理,更不知道能获得何种武器及多少补给,没统一的训练体系,军队完全是一盘散沙。北方连年为俺答所入侵,被掳走的人民和劫去的财务不可胜计;东南沿海跌经倭寇的蹂躏。面对这样令人焦虑的局面,政治集团不得不同意戚继光组织一支新军。
戚继光的才能:
不触动原有国家体制,脚踏实地的组建一支新军,编写建军方案《纪效新书》,强调军法军纪。在一生的军事生涯中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后勤集团,仅是利用有限资源,结合获得的武器特点发明了“鸳鸯阵”“步兵军官的各种兵种协同”等作战方法。
戚继光的机遇:
局面的复杂。直接上级高级文官谭纶的强力支持,获得了足够的军需与装备,一直跟随谭纶到蓟辽总兵。内阁大学士中枢重臣张居正的赏识且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暗中迁调所有不肯合作的、区域内的地方行政长官。
取得的成就:
成立了一支战无不胜的戚家军,扫平东南沿海倭寇,移师蓟辽,三年后俺答不敢犯界,可以说改变了明朝军队萎靡不振的军事作风。
结局:
随着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去世,遭到万历皇帝的清算,凄惨的晚年。通观大明王朝武将经历,不幸的不止戚继光一人,谢世没有得到应有的哀荣,然而生前所受到的重视远超过其他将领。
反思:
在武将压抑的年代,能够冲破重重障碍,取得非凡成就,在于戚继光的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式。脚踏实地的做自己职责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清醒的现实感,适应当时的政治,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很像万维钢提出的理工科思维——懂得取舍、能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从他制定日出日落时间表、绘制的地图,战前侦查,作战中使用的战术,无不体现了他的求实精神及周密细致的多方思量考虑能力。
正如本书中所说: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妥协的原则,是让先进的部门后退,使之与落后部门不至于相距过远。在组织上没有办法,就在私人关系上寻找出路。
给我的启示:
不要再抱怨自己面对的环境复杂,只要找对方法,想做事肯定会有办法的。能不能成功要看机遇,但是想成功,你必须要有看清时局的能力,追上发展趋势,有才能并参与其中,剩下的就交给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