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制菜

小尤坐在深夜食堂形制的日料店的吧台位,窄窄的桌子上放着上长条形的木盒,盒子里有纸巾、餐具、旁边是各种调料,本就不大的桌子空间更小了。

日式的吧台座位有一个非正式称呼叫“板前”,源自砧板前,因坐在此处的顾客可以在此观看厨师制作料理而得名。扫码点单过后,顾客们可以看着厨师烹饪他们点的菜肴,开放式厨房可以零距离地看到食物从拿出到制作上桌的整个过程,吃得放心,又是种互动体验。

整个店并不大,所以小尤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厨房里的员工在各司其职地忙碌着。厨房的桌子上堆着各种食物,冷冻的串串,有鸡软骨、牛肉、鸡翅,羊肉卷,章鱼小丸子,有还各种蔬菜。

冷冻的串串被放上烤架,烤熟出油被放到盘子上,往旁边一递就上了顾客的餐桌。羊肉卷被堆在小铁锅里,再配上金针菇、各种蔬菜、蛋,倒入调制好的汤汁,点上火就上了另一个顾客的桌子。从电饭锅里舀出几勺米饭,再在上面盖上煎熟后淋了料汁的鳗鱼和鹅肝,盖浇饭就做成了。

这些林林总总上桌的美食让小尤想起了最近热火朝天的关于预制菜的讨论,这些冷冻的串串、章鱼小丸子、羊肉卷、鳗鱼、鹅肝、蔬菜,都是预制菜吧。如果坚决不用预制菜,还有多少饭店能做生意,哦不,还不光是饭店,有多少家庭能好好吃饭?

预制菜,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制作好的菜肴。它通过中央厨房集中生产,经过清洗、切割、调味、烹饪或部分烹饪、包装、冷冻/冷藏等工序后,以成品或半成品的形式销售给消费者或餐饮企业,只需经过简单的加热、蒸煮或翻炒即可食用。

根据加工深度和食用前的操作难度,预制菜通常分为四类:

1. 即食食品:开封后可直接食用,无需任何处理。如:罐头、八宝粥、即食鸡胸肉、泡椒凤爪、真空包装的卤味。

2. 即热食品:已经做熟,只需要简单加热即可食用。例如:便利店的各种便当、快餐店的汉堡、飞机餐、预包装的咖喱饭、梅菜扣肉等。只需用微波炉、水浴或蒸汽加热。

3. 即烹食品:已经完成了解冻、切割、调味等前期准备,但还需要经过主要的烹饪步骤,如油炸、翻炒、烤制,才能食用。例如:超市冷藏柜里的调味鸡块、预腌制的牛排、宫保鸡丁料理包、小龙虾尾。这是目前餐饮业应用最广的一类。

4. 即配食品:仅经过初步的清洗、分切等处理,是加工度最低的预制菜。需要消费者自己调味和烹饪。例如:超市里洗净切好的净菜,像土豆丝、沙拉菜、搭配好的火锅食材拼盘。

这么说来,菜场或超市里买的各种切好的生肉,都可以算预制菜。如果不吃预制菜的话,自己得有片地,种菜种粮,有个畜牧场,养牛养猪,才能做到即杀即吃,不经过他人的预先处理,农家乐大概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

预制菜被普及的原因是能极大提升效率,对于连锁餐厅,能保证菜品的味道一致,降低人工成本,简化后厨操作,提升上菜速度。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上班族和不善烹饪的人,几分钟就能做出一顿饭,降低烹饪门槛,让不会做饭的人也能轻松做出味道不错的菜品。

还有延长保质期的作用,通过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如速冻、真空包装、巴氏杀菌,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但因为添加剂的使用,担心对健康带来的风险。生产过程监管不得力,使卫生标准不达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还有另外的口味和价格等因素,对于预制菜的标准和如何正确使用在经营场所,引发了所有人的关注与讨论。

预制菜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是人们追求效率和功能的产物,希望行业自律和政府的有效监管,能让预制菜不只有科技和狠活,更加有健康和营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