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因
在训练营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理解力有待提高,于是在老师的推荐下买了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积极主动】,以前大概翻过这本书,很粗略,感觉有点复杂就放弃了【放弃选择权】,但是这次听到老师说他用了三个月读了一本书,读完后的自己的理解能力直线上升,在这样的外因何内因的刺激下,我决定开始重读这本书【意愿】。
来自果果在易仁永澄老师课堂中的提问答疑
现在这本书第一遍略读已经结束,第二遍快速读也已读完,接下来就进入最重要的分析阅读【自我决定】,其实在读的过程中,我很好奇,因为自己之前读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很枯燥,一遍都没有读完,但是这次读书却是完全不一样,抱着书可以一口气一直读完,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知识广博,认识清晰。我猜想原因有二,一是有目的的去读书,之前读书只是没有目的的随意翻翻,但是这次目的是为了提高理解力,二有老师的喜马拉雅陪伴,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听老师的音频【资源】,不断督促自己。
二、标准
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那么至少需要对这本书啃透,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读书感悟+实践+分享,也就是每读一章写一篇读书笔记【作品声音】,并且把书中的内容用于生活中,比如书中讲了四种读书方法,针对不同的书选择不同的方式,在自己读完后,要及时和群里的小伙伴分享读书感悟【同侪力量】,交流读书过程遇到的问题,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小伙伴们一起交流沟通会使我们对书的认识更深。
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老师的建议是画出来,直接读不要停,其实这就是先想清楚再去做,你的目的是什么,起初第二遍是为了了解文章的大体梗概,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作品声音中的先想后做】,然后搞清楚后就要坚持读完【成果导向中的做到底】,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打断不能坚持,所以在做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次性作完,并且不仅做完还要做好【成果导向中的产生成果】,你可以写读书感悟,可以发喜马拉雅,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让他在达到自己的标准的同时还能影响更多的人,形成【作品效应】。
三、具体执行
1、读
读的过程是最重要的过程,静下心来,这个过程中我想到了刻意训练:
精细分解。将整个技能提升具象化,并且分解至极致的技能环节,每次训练只针对一个技能环节训练。
放慢速度。在刻意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求快、求速成”的愚蠢的预期!精准地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用慢方法实现快成长。
重复训练。刻意训练中的重复体验是对“精准”一词的再次强调,尽可能感受到所训技能环节的所有细节。如果离开了精深区的训练,那还不如早点停下来。
强化反馈。刻意训练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掌握该技能细节。技能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持续改进的过程,而强化体验、觉察并给出反馈才是重中之重。
拒绝自动完成。刻意训练的过程比较乏味也充满挫折,很多人会用“我感觉我会了”来自动完成训练(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放弃了选择的自由),从而掉入寻常训练的状态下。所以,保持专注,对技能目标的感知,不要自动完成。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尽可能不在技能训练中用实战来取代刻意训练,蠢蠢的。
每一句话都要认真思考,分解开来,理解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他的目的是什么,那他最后讲清楚了吗,不要刻意追求速度,想想当时自己为了多读书,就读的飞快,读完也没有写书评,然后时间一长,就只是记住书的题目,内容全忘光,不要认为读书在于数量,记住内容不重要,就像是每天吃的饭一样,虽然你忘记了吃了什么饭,但是饭全部都变成你的能量,但是读书不一样,记住,不一样的,因为吃饭后你的身体有一套完善的消化系统能帮助你吸收,但是读书不一样,你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系统,读了就等于白读,所以不要图快,按照书中的分析阅读所要求的那样不断反复训练,有付出就会看到收获。
2、写
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千千万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不写下来呢,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想得很清楚,但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会有点乱,所以在写也是整理想法的过程,最后每读完一章内容,写一篇文章,你会有满满的成就感,收获越大,你的动力越强,就会更加督促自己用心读书。
写的内容没有限制,可以写通过读书,你收获了哪些内容,也可以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故事,也可以是读书过程中发生的事。。。。。写之前可以大体列一个提纲,然后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添枝加叶,不断补充完善,比如我之前看了一篇文章,他的写作过程就是先整理各方面的,现在我们生活中最不缺的信息,可以把对自己最有用的整理出来,然后开始列出主线和大纲,再开始填充大纲内容,可以用故事,用俗语,用比喻或者案例,将每一个观点都说清楚,最后就是修饰了,文字的修缮和图片的补充会使你的文章焕然一新。
不要担心自己写的不好,不要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只要你敢写出来,那么你就会写的越来越好,不断的写,不断的练习,彭小六成为简书头牌前写了200多篇文章才有了爆款文章,所以如果你不写,就永远没有机会。每次在写完后,都告诉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改变,改变不大,但是会持续改变。
3、交流
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每个人经历不一样,对一本书的感受看法也就不一样,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交流感受会让自己对知识有更多的认识。这是把握同侪力量的机会,形成自己的成长小圈子,在榜样的带领下,导师指引下,你会成长的更快。
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利他主义,在问问题之前,问问自己努力去寻找答案了吗,交流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帮助你解答基本问题的过程,自己要【照亮盲区】,不要忽略显而易见的提示,或者答案。在问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绝对坐标沟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是否真正理解事情的起始原委,所以说之前交代背景,情境,每周的打到纸老虎,老师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特地提出一种提问问题的格式,必须按照这个格式提问问题,提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走心。
4、分享
分享这一点我还没有践行,但是不要觉得分享很复杂,分享不仅仅是给几百人或上万人讲解,比如你和别人交流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就属于分享,分享的过程可以让你对这本书的认识更深,体会更深,而且在分享之前你肯定是要整理自己的思路,多一遍对书的理解和感悟。
5、实践
书中讲了很多读书的方法,读书不仅仅是读,还要应用于生活中。
我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后面会继续分享,加油,互相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