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上高中时喜欢的古诗之一。那时候,考试也不考诗词鉴赏,偶然看到同学的一本唐诗选本,就读了起来。那本书有选诗,有赏析。有些是读不懂的,有些是不喜欢的,也记不住。《过故人庄》属于能记住,也打骨子里喜欢的。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读起来很容易理解。两句话就复述出来了:哥们住在乡下,捎话约我去他家里玩。绿树环抱的小村在青山脚下。我俩端起酒杯,谈谈田里庄稼的长势。酒桌在窗下,扭头就能看到窗外的打谷场和小小的菜园。一天时间,很快过完,哥们殷勤挽留,我说:“重阳佳节,我再来你家欣赏篱边的菊花吧。”
当年觉得这首诗就是一篇绝妙的叙事之作,也曾经反复吟咏。后来再看,叙事没有错,叙事中流露出的情感更具永久魅力。
“过”,不是“经过”,是“拜访”的意思。题目很明白,拜访乡下老友。
第一联,“邀”字很有情味。怎么邀?那时候没有电话,不能打电话邀请。要么是想我了,托人捎口信,邀请我去他家坐坐;要么就是路上、市场匆匆相见,殷勤邀请。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两个好朋友很久没见面了。生活就是这么无奈,当年天天见面,现在各忙各的。
再说“具鸡黍”。黍,是小米,按说不需要特别准备,本来就装在囤里。其实不然,乡下人有乡下人的讲究。陈粮和新粮那可不同。新粮刚收,又是长在最好的田里,长得最好的,这是要待客的粮食。记得有一年去看一个朋友,我是吃过饭去的。正月天朋友还忙着给人修车,饭都顾不上吃。他媳妇擀好了面,给他捞了一碗。他劝我:“你吃点吧?”我说是吃过了,确实也是吃过了。架不住朋友再三劝说,就也盛上一小碗。就是很普通的面片,菜就是炒的蒜苗。我只吃了一口,就感到十几年来算是吃大亏了,根本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今天还是念念不忘那碗面。所以说,准备待客的小米面粉绝对是上佳食材。
我们那里当年还有一个习俗,收了夏粮,舅舅要给外甥送花馍。精选的二茬三茬面,馍馍形状也和平常的馒头不同。个头大,大小伙子一个就吃饱了。形状是方方的,中间切上一刀。有的地方叫枣糕馍,上面还点缀着去了核的红枣。
杀鸡待客,这是乡下人待客的最高礼节了。家养的鸡,现宰现杀现做。周到殷勤,又不是大肆张扬。《木兰诗》有“磨刀霍霍向猪羊”,杀猪宰羊,那就是大宴宾客了。杀鸡待客,那是待亲朋知己。
第二联,最好的是一个“合”字。“合”,环抱的意思。小村绿树环抱,还在小山脚下,景色很美,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孟襄阳也是羡慕不已:这哥们住在仙境呀!
第三联,“开轩面场圃”,很妙。钱钟书先生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钱先生还说:”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其实,打谷场和菜园子又何尝不该镶嵌在窗子里看?那也是一幅画。不光是画,还是温馨的生活画,画里是碧绿的青菜,火红的辣椒。其实,这幅画里还有篱边的菊花,那是哥们的一点艺术爱好,也是孟夫子魂牵梦绕的隐士梦。
“把酒话桑麻”之所以有味道,是因为这个作派和把酒话不平、把酒话朝政、把酒听小曲绝然不同。今日话桑麻,实在是话不平、话朝政、听小曲的酒喝多了,喝烦了。话桑麻多好,既不惹是非,又心里宁静。
第四联,"还(hái)来",就已经表明此行极为舒心,不来对不起自己的心。但是,来也不能中秋再来,中秋应该和家人团聚才对。重阳,本就是登高望远的节日,"再来"没搅扰别人,自己也心里平静。园子里篱笆边的几簇菊花,也是孟夫子念念不忘的隐士梦。
友人的殷勤挽留有客套也有真心,孟夫子的婉转辞行有真心也有客套。友情毕竟不是亲情,也不是恋情,不需要日日相对。
读诗易,识字就行;品诗,还需要生活体验。品了再读,读中再品,读诗的乐趣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