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产品经理工作中接触到最多的一样东西,也是不少人一直探讨的一个问题。但是尽管如此,很多人对于需求还是不够了解。
那么,需求的本质是什么呢?
一、什么是需要?
心理学上认为,产生动机的基础是“需要”(这里指的是心理学中所定义的“需要”)。当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会引领人们寻找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或对象。一旦找到某个目标或对象,需要就转化为了动机。
我们再来看一下心理学中的“需要”是什么:需要,是人们身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表现在人们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追求,并成为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心理的和生理上的不平衡。
二、需求是什么?
产品的存在源于用户的需求。像汽车的出现,是人们对于更高交通效率的需求,电脑的出现,源于人们对高效办公的需求等等。观察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手机应用市场,各类产品出现的原因也正是源于人们越来越多,越复杂的需求。像滴滴打车满足了人们方便叫车的需求,饿了么满足了人们选择订餐的需求等等。
针对需求,我们似乎仍然难以给出一个一句话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开始有一些清晰的描述:“需求”常用于表达“消费者对于具体某种商品的使用程度(包括是否会购买、购买数量、使用频率、使用时长等等)”,比如“孕妇对于提供孕期知识的产品需求大”。
在这种使用场景下,“需求”的本质是“需要”(指心理学上的定义)。我们每个个体一直追求着自身内部环境或者外部生活条件的平衡(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
一旦平衡状态被打破,我们就产生了需要,需要会引导着寻找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的目标(比如购买某种商品),一旦发现这个目标,就产生了动机。动机会引导我们继续行动,一旦有能力达到这个目标,“需求”形成了。
但我们的实际使用中,也常常会用“需求”替代“动机”或“需要”本身,比如“孕妇学习孕期知识的需求非常大”、“她们想学习孕期知识的的本质需求是想降低恐惧等心理”等。
去解读“需求”这种基础的概念反而是困难,甚至我们会发现解读后的结果似乎解读前就是“显而易见”的。但重点并不是记住一个概念,而在于思考。比如,通过思考,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需求是如何一层一层产生的。
三、需求的分析
如果把问题比作一座山峰,根据之前的定义,当前的情况就是山脚,理想的情况就是山顶,问题就是这座山的海拔高度,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爬山。
山客观存在,但为什么我们要去爬一座山呢?这就涉及到人的主观动机,也就是爬山的意义。
在马斯洛需求模型中,人的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从底至顶分别是:
1. 生理需求
2. 安全需求
3. 社交需求
4. 尊重需求
5. 自我实现需求
这里提到的需求,已经剥离了具体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是经过高度抽象和提炼,得到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动力来源,我更愿称之为动机。
当我们透过需求最表层的解决方案,经由对问题的进一步了解,触达到客户的动机时,我们也就得到了对这个需求更深层次的、更广义的解释。
对于需求的分析,我个人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1. 第一、我们要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需要我们考虑当下要分析的需求是否是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但是对公司发展是有益处的,有时候可能要为公司的发展战略让路;
2. 第二、我们要考虑需求是不是符合用户的期望,是不是用户想要优化的,我们的对于相关需求做出的优化改版是否兼顾了那些对于产品现状无感,不希望大改动的用户;
3. 第三、我们要考虑需求是不是可以实现,是不是超出我们的能力范畴,如果超出能力范围,需要多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