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今年67岁的钱其德老人来自河南省邓州市,是一位退伍军人。在和老人的交谈中,他向我讲述了许多他小时候及青年时代的故事。老人讲,他在上小学时成绩很好,但是家里穷供不起他上学,同时他的父母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支持其上学。老人没办法,很早便中断了学业去挣工分,补贴家用。他小时候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背个大背篓去捡牛粪晒干当柴烧。但即使每天都在努力干活,仍是饥一顿饱一顿。到了1958年,这种饥饿的情况更加突出,在大跃进时期,粮食极度匮乏,老人说他们那个时候连树皮都吃净了,一些人更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开始吃起了土。老人讲在那几年时常有因吃土而死亡的情况发生,在那段吃不饱饭的岁月里,他的三哥调侃他,饿的都能看到肠子。到了1960年,这种极度缺乏粮食的情况才渐渐好转。
他在五六岁时,就开始帮家里干活挣工分了,那时候男女老少根据体力划分成不同的劳力,一个壮劳力干一天是10个工分,妇女的工分根据农活轻重,分别给予5到7个工分。小孩子干活也有工分,只是工分比较少。一个半大的孩子一天大概能挣3.5工分。老人从五六岁开始就帮助家里做事,如扫地、照看弟弟妹妹、烧火煮饭、洗番薯,稍大一点就会喂猪、捡柴火、打猪草,再稍大一点就会下地干活,捡猪粪、拾牛粪挣学费等。那个时候,看到猪粪,牛粪第一反应不是反感,而是高兴,因为猪粪,牛粪可以换工分。老人讲小时候他们割麦子是用镰刀割,在他第一次割麦时因为使用镰刀不熟练割伤了腿,然后他的母亲用土帮他敷住伤口继续割麦,割麦时必须抢着割,因为天热的时候,麦子会爆开,掉到地里。下雨的时候,麦子如果淋雨了,则容易坏。在割完麦子后要继续拿个筐捡地里掉的麦穗。老人说,他们小时候没有电灯,也没有灯泡,都是自己做个简易的煤油灯。有时候,不舍得用煤油灯就借着月光看东西。在那个时候,村里住的房子也大多都是土房,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漏雨,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住上瓦房。
在老人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去当了兵。训练的时候,班长时常在夜里猛得吹响口哨,大家便轰隆隆的赶紧起来。在这种手忙脚乱的情况下,常常互相穿错衣服。虽然训练很辛苦,但是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尤其是每天训练完后和其他战友一起唱军歌时真是痛快极了,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我注意到老人腹部有道疤,老人说他在一次训练时被树枝划伤了肚子,因为当时医疗条件简单,没有认真处理,导致发炎化脓了,后来在和战友的玩闹中,将脓包弄破了,伤好后就留了道疤。老人讲他年轻时是在甘肃当兵,当时甘肃的环境很恶劣,条件也艰苦。但是保家卫国的使命感,战友间的团结互助让他心中感到很温暖。
老人讲,他和妻子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在刚结婚那几年争吵不断,后来在相处中互相体谅到对方的不易,并逐渐被对方的闪光点吸引,逐渐爱上对方,婚姻也幸福起来。他当时去当兵时,孩子刚出生,等他回去探亲时,孩子已经长大了。他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儿子,但都没有认出对方,他在回家后才知道那是自己的孩子。对此老人感到很内疚,愧疚自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但老人不后悔,他说他知道在那个时候祖国更需要他。老人说,他退伍后,到了物资局工作。后来又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当时风光了好一阵子,可惜后来由于经营不善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公司最后倒闭了。但老人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在还清债务后,在当地的一所中学找了一份厨师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他看到学校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先进,环境越来越好,年轻教师不断走向讲台,老人感慨时代的巨大变化,也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感到高兴。
通过与老人的交谈,我看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不易与艰辛,也被他们的质朴、纯洁深深打动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不断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