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总是孤独,但我享受这孤独。阅读不是灵药,一读就治愈或者一翻就成长,它更像是中药,日积月累,慢慢调理。药物调身,阅读理心。阅读让我成长,这一年你阅读了吗?
社科文理论知识类
《每天懂一点性格心理学》
一些浅显易懂的心理学知识,有些打破了自己原有的认识观,配上幽默的漫画,一些知识点小贴士,让知识跟家容易被理解,系统的对自己性格心理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梦的解析》
这是一本专业性相对较强的书,其中设计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专有名词与只是,所以阅读起来略显吃力,有些地方理解的也不是很透彻,不过总归还是有收获的,也深刻的了解到以往用类似周公解梦的方法对梦进行解释略显片面与不够科学,现在但凡是自己可以记得梦都会尝试对其进行解析,也许解析的不够正确全面,但还是足够有趣了。
梦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意识到的潜意识,了解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梦的核心——梦思想是不会欺骗自己的真实感情,它只为了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而存在,不管我们承不承认,哪怕被我们遗忘多年,梦思想都能给我们重新挖掘出来,同时它也是狡猾的,为了避免被我们的意识审查,为了让一切看起来尽可能的合理,它会自我伪装、合并、移置,所以我们的梦总是那么的零碎不堪,毫无头绪。我们想解析它,找到最真的梦思想,那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据自身发生的所有事情去分析它,抽丝剥茧,直到抓到那只狡猾的梦“狐狸”。
《地理学与生活》
自学生时代以来对地理一直有莫名的好感,虽然那我是一个理科生,这本书是地理学的基础书籍,知识点全面,描述简练,是值得一度的书,就是这本书有点厚,足足五百多页的量,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
《弗洛伊德文集5-爱情心理学》
这本书与原以为的不一样,它并未从爱情中的心理去阐述,而是分析一些爱情心理变态者的心理,这里的变态不是我们第一反应出来的变态,而是对一种病态的,非常态化的一些心理的统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异化分析录,理解起来因为太多专业名词儿显得有些吃力,但是也绝对是一本不错的心理丛书。
《祁连山》
从大西北回来后迷上祁连山脉我一直对山脉有着莫名的好感与向往,但这本书并不是我想要的书,一来书中对于山脉的形成,岩石种类等等这类的基础知识几乎没有,要是只是想对祁连山有个全面的浅显了解,这本书或许可以满足您的胃口。
《爱的艺术》
爱,不仅仅只是男欢女爱,还有友情与亲情。
刚开始对这样一个不艺术的书名产生或怀疑,这样一个看似有点土的书为什么可以得到推荐,看完之后我简直要拍手叫好了。这本书,与其说艺术不如说它把爱的本真剖析好摆在我们面前,就说说我们最爱谈论的爱情吧,书中以欧洲为例谈了为什么爱情在西方世界逐渐消退(书中总结因为欧洲的工业发展导致的社会发展所致,物质重于感情本质,具体原因请参见原作)的原因,其实这套言论也可以用在我们的国家,物质让爱情发生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感情似乎可以用物质衡量了,纵观中国历史,我甚至有点怀疑中国人从古至今都不懂什么是爱情,比如封建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些被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很多是因为他们坚持自己勇敢追求爱情而被传唱,如果从爱情本身角度出发这不是才是爱情的正确打开方式,却被如此歌颂,这不是本末倒置是什么。我们把爱情当做稀有物去崇拜,却忘记了我们每个人只要把生活和感情区分开来,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可以有爱情和面包,当下的社会,所谓爱情被当做与物质等价交换的介质,这样的思维爱情怎能不在社会中消退?书也是只是我们的引导,如何去实践还在各人的觉悟与决心。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全书以一种负面的角度去阐述中国自古以来的习气文化,不停的与西方做比较,虽然说的确实在理,但是有些观点我还是不是很赞同。
中国人可以没有明确的个人边界,个人价值全靠在“集体”中展现,觉得只要是自己人吃点亏没有关系,可能这点在西方人的眼里不敢苟同,觉得中国人好傻,为什么要让自己吃亏而去成全别人,中国人有成人之美,愿意牺牲一点小我去成全大我,这不是傻,我反倒觉得这点很有人情味,不仅把自己当成人,还把对方当成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若有什么大事发生,中国人表现出的人道主义远远超出其他国家。虽然不敢说儒家、道家、法家等等文学都是正确的,但是一些突显人道主义精神的要义,我认为还是当今社会需要保持与演习的文化。
《时间、空间和万物》
这本书买来十年左右吧,却在最近才读完,我的物理知识早就忘得差不多了,但是一个偶然间对量子纠缠产生了兴趣,就把这本书翻出来重新读完。这么说吧,虽然很多物理知识我已经忘记了,由此整本书看起来有点吃力,但是对于想要了解物理天文的朋友来说这本书倒是可以一看,它逻辑清晰,比喻浅显,原理也解释得通俗易懂,值得阅读。
《一本书读懂中国历史》
虽然是理科生,但是好像到了一定年纪很多知识都想去涉及一下,历史就是这样。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一直浑浑噩噩,这本书调理清晰,按朝代顺序来逐一作介绍,给我这个历史白痴创造了不少福利,值得一读。
宗教哲学类
《西藏生死书》
这本书是陪我走过艰难时光的一本书,它是我的精神食粮与支撑,了解一些教法,了解中阴,了解慈悲,让我有心想往修行自心的路上走,这本书关于佛教深入浅出,知识全面,是对其有兴趣的读者的不二选择,书中教法自然,捉人心思,强力推荐。
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相信,灵魂不灭,因缘际会,善恶相报。死亡不过是实体的生命终结,却不是灵魂的终结,就像巴士一样,死亡不过只是一个个的站点,在停靠站点后,稍作休息(中阴)之后,便驶往下一个站点,开启一段新的旅程。2
愿你我皆可早日证得正果,离苦得乐,南无阿弥陀佛。
《八万四千问》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用佛法解决芸芸众生关于生活的难题。我有段时间特别爱看海涛法师的佛法问答的视频,觉得说话间法师充满了智慧,从中也受到了很多生活启发,这本书就是类似如此的存在,众生提问,上师作答,字里行间洋溢着智慧,提点着自己的生活,如果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有所困惑,或许这本书值得一读。
《正念的奇迹》
观照自身,保持正念,安住其中。当我们洗碗时就专注洗碗,当我们走路时就专注走路,当我们吃饭时就专注吃饭,不要当下做着一件事心里想着另外一件事,就算心里突然升起恶念也不要去管它,告诉自己它是恶念,我已经辨别,心无旁骛的专注当下,保持正念,不偏不倚,那就是安住。
这本书有最浅显易懂的文字,让我们明白修行的要义,有益心态平静安宁。
《西藏度亡经》
你相信灵魂不灭吗?若相信,那请看看这本书。
莲花生大士用他的智慧,向我们展示了人死以后每天“中阴”的变化情形,它蕴含着一套丰富的临终、死亡及死后世界的知识和图景。此外,基于《西藏度亡经》的藏传佛教“临终关怀”具有终极关怀的性质,它既是死亡救助,又是生死教育,涵盖人从生至死的一切人生课题的智慧,这也是现代临终关怀需要借鉴和发展的。
因为这本书带我的震撼,一时间难以用语言来表述,只知道这本书是值得一辈子都时常翻看的书,所以以上皆借鉴百度关于这本书的恳切评价。
文学类
《余生,请多指教》
这是一本轻言情小说,为什么说是轻言情小说,因为她没有过多的浓墨重彩的桥段,没有浮夸的描写,相比之下平淡无奇倒成了它的亮点,爱得很真实,甜而不腻,就像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一样。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言情小说或者电影一类的,但这本却倒是没事可以拿来一读,偶尔体会一下清水一样的爱情故事,可能更符合我这个老阿姨的心了~
《撒哈拉的故事》
第一次在书中遇见三毛还是我小学时候了,那时候不确定是否读懂了她的书,只记得读她的书内心安静,让当时不爱看书的我可以静下心来把它看完。再次遇见三毛是将近三十的年纪,除了她字面上描述的故事,我跟看到了她的有趣,我想当下所说的有趣的灵魂,说的就是三毛吧,那个和荷西生活在撒哈拉的三毛。
撒哈拉,一个缺水炎热甚至还有些许思想落后,这样一个地方是我们都不愿意去接触的地方,然而三毛却称之为“故乡”,通过她的眼睛,我看到这片沙漠在飞沙之下不曾预想到的样子,三毛和荷西白手起家,不把一切人们认为的困苦当做苦难,在她眼里似乎一切都是有趣的,都是新鲜的。记得树种有一段是三毛兴致勃勃的去观察当地人怎么在如此缺水的条件下洗澡,虽然被误会图谋不轨,但三毛还是很好完成了“观察”任务,入乡随俗了一把。重点我是有共鸣的,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我也会一直深入观察,试图一把弄清“来龙去脉”。
自然,有喜就有悲,这才是生活,树种两件事令我季度不舒服,一件是撒哈拉的童妻风俗,另一件就是不受开化的思想,前者除了心痛不知道还能说什么,女子不能左右自己的婚姻不说,在孩童时期就要面对人道毁灭,这样的文化简直丧心病狂。不知道当代的撒哈拉人民是否已经摒弃了不文明的文化,从内心开始尊重女性,每每读到这样的文段,总会让我无尽感恩生活在了一个高度文明,思想开化的国度,感恩吧~
《玛格丽特小镇》
人说如果爱一个人就要爱TA的全部,那么什么是全部?我认为是TA的幼年时期、青年时期、当下、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这五个时期的TA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TA,不同年纪,不同思想,不同容颜,你都准备好接受了吗?你都准备好去爱了吗?
恋爱时,你若爱上幼时的TA、青年时期的TA和当下的TA,那么恭喜你,你拥有了继续爱下去的资格,但别急着说未来的两个时期的TA你也可以接受,因为未来还未来,没人能为未来埋单。有多少人在结婚之时都信誓旦旦的说会爱一辈子,结果余生还未过一半就已经分道扬镳,剩下当初的誓言在原地无声的嘲笑。只有爱完了这五个TA你才有资格说你爱,所以爱是一辈子的事情,绝不是某个时期的终点,能为爱画上句号的只有生命的终结,半道退出的都是爱的留级生。愿,我们都能以爱之名顺利毕业。
《在薄情的世界里柔情的活着》
世界那么纷乱,有人活得消极失望,可也有些人活得热烈诗意。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隅。以小见大,专注自身,发现生活的美,以自己的乐趣痛快的回击世界的薄情,谁又怕了谁。
有些人认为花草无情又伤财,而我认为它的美好对我是治愈的,有些人认为茶水寡淡无味,可也有人品出了它的五味杂陈;有人觉得戏曲吵杂,可也有些人听出了唱戏人的悲欢离合……我们凭着对各自喜好的爱,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向往,充满希望,善恶不过一念之间,世界的善恶乃是我们心中的善恶,愿我们心中都能有一方净土,哪怕迷失自我,也是暂时的,看在那片净土的面子上可以再次对这个世界莞尔一笑。
《孤鸟》
从来没有想过人生来孤独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人独身而来,注定独身归去。我时常深感孤独,即便深处闹市,围绕在朋友身边尽情欢笑,那种孤独之感也一样萦绕身侧。那样的孤独使我明白不论我们出于怎样的阶段,拥有怎样的心情,最明白的只有自己,我们的人生只有自己才能度过,我们不过是轨道上各自飞行的行星,如果速度在某一时刻相同,那我们便相遇,便同行一段,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我们不能互相替代。不过,孤独倒也有好处,至少它可以让我们反省,保持清醒,看明白世间人情得失。
书中,通过一些孤儿的惨淡人生来述说“孤独”这个主题,也许人群选择有点偏颇,但书中情感的细腻,倒也反应真实。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都是心痛,孩子由白纸硬生生被人心驱逐着长大,变了形,灭了魂,丢了命。我们都忘了身为孩子时心中所想,早已习惯用承认惯有的思维去思维一切,包括和曾经的我们一样的孩子,忘了现在的二孩心理,要如何处理,要如何去引导,这都是深刻的问题,别让自己深爱的孩子心中住着一只飞不散的孤鸟。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老师的接近白话的诗体其实并不太和我的胃口,不过那首《从前慢》倒是读几遍都不会厌倦,就是希望以前的那种纯粹,似乎一切都等得起。书的第二辑是木心老师的短句,我很喜欢,简单的小思,很多都能与我产生共鸣,用笔在边上写上几句以供往后回味,也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了吧,想来就挺有意思的。
《你好,法奈利》
总有人要求我们做这做那,都没有问过我们愿不愿意,霸道式的教育正在无声中摧毁一代又一代。我们被“从善如流”驱赶着长大,进入了金色牢笼而不自知,安心在笼内住着,失去了挣扎的本性。而有些笼中鸟突然醒悟奋起反抗,就算自毁其喙也要吧牢笼撬开,重飞蓝天,被禁锢的法奈利,在最后的时刻能够活明白了,冲出母亲为她织就的牢笼,一飞冲天多么幸运。愿我们都能为我们自己的生命负责,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法奈利”。
《六人晚餐》
周六的晚上,六人的晚餐,两个重组又非重组的家庭间的晚餐。桌的这一边有缺爱没有安全感的渴望关怀的胖弟弟、有优秀到自私充满野心的姐姐,还有被自尊面子伪道德紧紧包围的孀妇;桌的另一边有情商低下总想着出头的傻妹妹、有自卑隐忍最后抑郁而亡的怪哥哥,还有过于迂腐守旧成天迷醉的老酒鬼,这样的排列组合,六个各自“残缺”的人格在周六的晚餐中无声碰撞,有些人撞失的记忆,有的人碰碎了生命,而有些人选择活在一起好好救赎,六个人无奈又“卑鄙”的离殇,却恰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别走,万一好笑呢》
看别人的段子品自己的人生,本以为是一本没节操的段子书,图一个乐子,看完之后才发现,这些段子竟然都是我们形形色色的人生啊。不知道这样的阿Q精神好是不好,但至少自嘲是当下智慧的活法了,与其愁眉苦脸,不然拿自己开个玩笑,这也是一个乐子啊。
《陌上花开》
安意如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可谓深入有不乏浪漫,在她笔下,历史也能如情书一样动人。
古诗词,国之精华,近来我也突然想读诗了,以前读诗是为了应付考试,现在才是为我自己读诗。诗词的短小精悍,读来确实画面满满,同一首诗词不同的年纪读来感受也自然不同,读诗词,说不出道不明的美,似乎残缺又似乎完满,充满了人间的五味杂陈,读诗词,让我的心柔软起来。
《繁花》
写的是上海的细微生活,品的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繁花。
曾想,下时候住在三坊七巷的小平房里,那“厝边”“乡里”是深有体会,家与家之间无缝衔接,一时闻见隔壁家人饭菜飘香,一时听见隔壁妈妈对孩子无章的责骂,一时瞧见隔壁家的猫儿又跳上了我家的屋顶……虽然没有太好的隔音效果,但倒也热闹有人气。我们眼界被光鲜的林林种种充斥了太久,早已忘记了去看看那一朵朵开在生活里的花,它或不起眼,或落败,但这一朵朵堆垒起来的才是我们生命里的,属于自己的繁花。
《我不》
一贯的大冰式故事,还是那么的读来“荒诞”,却品之有味的风格,还是那么的荡气回肠。故事里的主人公生活的那样自己,我们大多数是望尘莫及的。以前我羡慕诗和远方的生活,现在的我想要尽力过好眼前的苟且生活,如果苟且的生活都活不好,那再美的诗,再远的远方都会被活成眼前的苟且。现在的我羡慕的是有“流浪”的能力,也有一个随时可以回的家。
《围城》
婚姻似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我以为这是那个年代的写照,其实这也是当代人的写照。
方鸿渐不论从生活还是感情都把自己活了个乌烟瘴气,怪旧时局也好,怪亲友阻拦也罢,他最该怪的是他的活不明白,在“人云亦云”中随波逐流。不管是婚姻的围城也好,还是工作生活的围城,如果你活明白了,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围城也不再是围城,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围墙也会轰然倒塌。
《空荡荡的家》
托宾以其温柔而独特的敏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未言说心中渴望,却被表露无遗的短篇故事。他用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把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就像冰激凌,舀一勺送入口腔,似乎抓住了它,又好像没抓住,总是不经意间已经香气侵袭口腔,刚刚还是固体的它早已化作汁水顺咽而下。通篇读下来,给我的感受就像艾利亚斯(《魔法使的新娘》)那样温文尔雅,却一直有着一个不能碰触的疼痛结节,美好又破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