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富裕后的今人,想必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经历过无聊的。我这样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吧?
无聊,是什么呢?
突然发问,还真有些让人难以准确界定并清晰地加以回答。
于此,我先要确定一个问题:人,都会在生活中有无聊的时候,但不能做无聊之人。
“无聊是像饥饿一样强劲的驱动力,造成了一种心理需求,想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刺激性行为达到对无聊的解脱,其迫切性正如同我们的身体对食性的需要一样。”
这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在其著作《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的一个引证——借用国外学者的研究而对无聊的一个界定。
读思这个关于无聊的界定,我们是否有点感同身受呢?我是非常欣赏和赞同这个界定的,尤其是“无聊是一种强劲的驱动力”。
辩证思维“无聊作为驱动力”,我们不是可以应用这个“驱动力”而化“无聊”为“有聊”——有趣生活,进而趣味人生吗?
无聊,最在“有时间”而“无可作为”。该是这样吧?因而,这就好办了!
于家庭生活中,把“无聊”置于厨房,不仅把厨房收拾得干净整洁,且让自己的厨房空间艺术化,该是最为价值与趣味的——既做到了防止“病从口入”,又实现了一种生活艺术化,不是两全其美地消解无聊?进一步作为,客厅、卧室、阳台等生活空间不都是可以艺术趣味的?
我以为,无聊最为要害的是在于自己的“思想无聊”——精神家园的空虚。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其选择与作为与厨房空间的艺术化大体是同样的逻辑作为——向自己的大脑空间植入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软件”,人还会虚空无聊吗?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以为,无聊多是“自己不能安排自己”的缘故,尤其不能“自己安排自己的思想”。因此,最好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是自己把自己安排在一种“思想性作为”上。所以,我建议读读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的新著《具体生活》。
一位当代著名计算机科学家讲“具体生活”,该是颇具诱惑力的,也是最能“打击”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