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两点多,双眼酸涩无比,顶着厚重的困意,还是坚持看完了本书的最后一章内容。
午饭时,在家属吃完饭的空隙,我便忍不住滔滔不绝地讲起凌晨看完的那本《月亮与六便士》。
此前,每读完一本书,但凡有兴趣,多数时候,我很愿意趁着热度,在第一时间对着他输出。
尽管他始终表现出对此兴趣一般,但却从未打断过我,并能一直听我讲完。
虽然是一本经典名著,但家属的兴趣向来都是看科幻小说。这类文学小说,他鲜少去读。
这种偶尔为之的输出读书内容,一方面大概是为了加强记忆,另一方面还是想与家属同步分享,为以后的聊天话题打下基础,并扩充一下聊天的宽度。
这本书能吸引我一口气读完它,除了因为作者惊人的叙事功力外,更是因为它改编自一段真实的人生(主人公查尔斯的原型,正是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罗·高更)。
这是一本哪怕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也是可以完全沉下心去读进去的书,丝毫不会影响我的专注度。作者杰出的文笔通过细节的描写引人入胜。让故事内容更值得去细读。
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我看到过大家的评论,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句,“追求梦想并不否认财富的重要性,恰恰相反,追求财富应为梦想所驱使!”虽然家属说这个很难,但我个人仍深表认同。
书中主人公是一个极具矛盾和多重色彩的人物,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以牺牲一切,哪怕抛妻弃子都不在乎,甚至冷酷到对那个为自己自杀的女人都可以一副完全无所谓的态度。
但最令我动容的是,他最后的妻子是一个不会缠着他,但是可以满足他对女人的所有需求。
她是个顺从听话,从不打扰他画画的很爱他的女人。
当主人公得知自己患了麻风病,所有人都畏惧这个传染病后,纵使他提出自己一个人上山隔离,死亡。但是爱他的妻子毅然决然坚持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这时冷酷无情的主人公却罕见的眼眶泛出泪水,这似乎是对人性的最好反映。
书中每个人物都极具内涵和深意,最终克兰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在陪伴自己死亡的房壁上画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和伟大巨作。
作家蔡崇达(《皮囊》)这样描述自己的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明白,如果我一辈子不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的话,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开心。”
满地都是六便士, 他却抬头看月亮。——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对这句话耳熟能详,因为它直击主题。
本书通篇着重要说的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人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把这种理想的生活过成了极致。领人佩服的同时,也让人不禁深思如何去把生活成功过成“活着”,我们会去继续苟且,还是放弃一切,选择诗和远方。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角度去叙事,首先是被男主完全激起了好奇心的驱使下,以及几次碰面后的几次谈话,再到接二连三地围绕主人公相关的人物去一一拜访,拼凑出了男主一生的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而主人公正是对于永恒自我的不懈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主人公的眼里,过去的永远只代表过去,只有当下才是永恒。他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很敬佩他对自己理想的坚持,从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眼光,就是做自己,最终,他也的确做到了。
段落摘抄:
这些困难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承受的,可他却不以为意。
斯特里克兰德不同于大部分英国人的地方在于,他漠视安逸舒适的生活。
让他一辈子都居住在破旧的小屋子里,他也毫无怨言,他不需要被华丽的陈设包围。
他不喜欢安乐椅,宁愿选择一把更能令他感到轻松自在的硬靠背椅。
他胃口颇佳,但对吃什么却毫不在意,因为食物唯一的作用仅是解除饥饿而已。
他有时候连顿饭都吃不上,便练就了挨饿的本事。
他告诉我,他曾在连续六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只靠一块面包和一瓶牛奶维持生活。
他本是一个沉迷于花天酒地的人,但一旦失去,他又毫不留恋。
经典摘句:
1.一个女人可以原谅伤害她的男人,但永远无法原谅甘愿为她做出牺牲的男人。
2.他的日常生活迥异于人,完全不关注身体上的需求,因此他的身体就要不时地向他的精神实施可怕的报复。
3.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4.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得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5.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里也找得着美德。
6.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关注@霹雳小仙子�,我们一起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