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时候发现电子,其整个的电荷都集中在很小的空间中,可见电子是粒子性的。这只是说明在我们以某种实验工具做实验发现电子时,它是粒子性的。这有可能只是我们在观察其时,“实量子场”收缩凝聚而有了粒子性,这并不能代表在我们没有观察其时,也依然是粒子性的,我们没有这种权利。
根据薛定谔方程,人们将弥漫在某一区域的不同密度的电子云,解释成在某一瞬间在某一个微小区域发现其的几率。对比,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几率表示我们用来观测发现此电子的粒子与此“实量子场”在此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在此处收缩凝聚成粒子的概率,而不是其本就是粒子,而我们在此处发现其的概率。也就是说,“实量子场”可以向四周扩散,表现出波动性,也可以收缩凝聚,而表现出粒子性?但这样会出现一个困难,那就是收缩成粒子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实量子场”本身有质量,那么其在空间中的运动无法以光速扩散,因为这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想符合。但是,如果“实量子场”本身没有质量,那么其自然可以光速向四周扩散。只有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粒子性时,其才以某种方式而拥有了质量。从而,“实量子场”本身在空间中运动时,依然可以以光速扩散。
惠勒延迟实验中,光子其实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实量子场”的方式同时通过了两个路径,并同时到达了两个感光孔。但,问题出在了这里,那就是如我们在双缝实验中所提到的那样,相干场在到达后面的感光板时,有无数个点与感光板接触,但究竟在那一个点处,此“实量子场”收缩凝聚成一个粒子,确实随机的。
换做惠勒延迟实验,就是虽然场同时到达了两个感光孔,但此场究竟在那一个孔收缩凝聚成粒子,确实随机的。表现在实验中就是,只有一个粒子观测设备测到了粒子。从而,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好像光子是以粒子的形式只通过了一个反光板。至于,在最后面加一个透镜,光子似乎又像波一样,同时通过了两个反光镜,甚至在实验者认为光子以波的形式通过两个反光板后,迅速撤掉最后一个透镜,光子又以粒子状态到达观测仪器,从而被实验者认为,好像后面的行为。影响了之前的光子历史这种因果颠倒的错误认知。
这些行为,和双缝实验中光子的行为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光子只在有波幅或者场强大的地方随机的收缩凝聚成粒子,而且同一个粒子只能在后面收缩凝聚成一个粒子。
仅此而已,西方的物理学家的物理公式极其实验结果是正确的,但对于理论和实验的物理解释是错误的。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知,才导致了因果颠倒,人择原理,平行宇宙,一个粒子同时通过了两个孔等错误的认知,看上去高深莫测,其实已经把物理学带入了歧途。我们应该从西方量子物理学家,对量子世界的错误认知中彻底的扳正回来,对于西方的物理学家我们绝对不应该迷信,认为他们像神一样,所说的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我们应该树立自信,只要我们真正的阅读过他们的著作,依然还是有困惑,这也许不是我们错了,而是他们的理论本身就是有疏漏的。我们只有在严谨的基础上,大胆怀疑这些被我们当做神一样崇拜的物理学家的思想,我们才能有一天彻底的超越西方,让我们成为科学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