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假言三段论有效吗?
历史上的孔子,他就做了这样一个论证。我把孔子的话稍微读一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什么意思?你治理国家,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民意,民意如果搞错了,你话就说不顺了,事能办成吗?你事办不成,国家的整个礼乐制度也就混乱了,于是刑法也跟着乱了,刑罚不中,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个论证到底有效没效?这是可以说道说道的。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在这里给出的是一个假言三段论,和前面我说的憋气的例子,它结构是比较类似的。
我们再来讨论它有效没效。在几年前,胡玫导演了一部电影叫《孔子》,这部电影挺倒霉,它上映的日期正好和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撞期了,结果观影的成绩有点难看,在这里我想引用韩寒先生的一段对电影《孔子》的批评。他说他就想不通了,按照孔子所说的,把国家的名分搞对了,多磕几个头,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给疏通了,难道国家就治理好了吗?治理国家是多难的事情,哪有那么容易?
我要指出的是,韩寒对于孔子正名理论的批评,好像角度错了。为什么角度错了?因为孔子并没有说,名分对了,国家就能治理得好。孔子要说的是,如果名分不对,国家是治理不好的。也就是说,名分对了,只是国家治理好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韩寒对于孔子思想的批评,犯下了一个所谓的稻草人谬误,也就是说他攻击的并非是孔子本人的思想。这就类似说,孔子明明想说的是,做饭不加调料,你这个饭是不能够好吃的。但是你一定要把他的思想歪曲成,做饭加了调料,这饭一定就好吃。由此你得出的所有的这些批评都和孔子本人无关。
但这是不是说孔子的推理就没有问题?我觉的这也得仔细地考量,但不能按照韩寒的方法批评。孔子在这里既然给出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假言三段论的推理,那么孔子所说的葫芦串中的每一个串,都要在信息传递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否则的话,第一个葫芦串和最后一个葫芦串之间的信息沟通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这就是个问题了。凭什么说,一个地方,它的礼乐就和刑罚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呢?比如秦国,礼乐不兴,但刑法也中。我觉得这样的攻击稍微来说就比较有效,也就是我追问的是,你这一串葫芦里面的任何一串葫芦,是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注意,一千个葫芦串里面,只要有一个坏了,信息沟通的作用就会被堵塞了,最后一个葫芦串也得不到它想得到的信息,所以检查的任务是很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