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凭借不为他人所知的那部分自己而活着。——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Am Felsfenster morgens, Salzburg 1998, S.
作者简介:
韩炳哲,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弗莱堡大学博士,韩裔德国哲学家。因其受影响于福柯、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已出版《时间的味道》《透明社会》等十六本著作。
其语言风格对于我来说,易读性更强。故近期将先择一本,分享其一些颇有体悟的片段。
在以信任为基础 的社会中,人们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如今,人们为 了获得肯定性(Positivität),不断消除否定性(Negativität),否定社会让位于肯定社会。
因此,透明社会首先就表现为一个肯定社会。
当时间被抹平为一个个按次序排列的、可供人使用的现在,时间就成了透明的。如此一来,未来也就被肯定化了,成为被优化的现在。
透明的语言是一种形式化的、纯机械的、可操作的语言,它没有任何矛盾情绪。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就曾指出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根本的不透明性:“运用语言时,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完全一致,一个极其微小的差异会像水中的涟漪一般,在整个语言中荡漾开来。因此,所有的理解同时又始终是不理解,思想和情感上的所有一致同时也是一种分歧。”
从根本上构成生命的是自发性、事件性和自由,它们不容许“透明”的存在。
洪堡也曾对语言有过这样的论述:“在人身上会萌生某种东西,任何理智都无法在先前的状态中找到其缘由;如果人们企图排除这种无从解释之现象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人们就……恰恰歪曲了语言产生和变化的历史事实。”Humboldt, Über die V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baues, a.a.O., S. 65.
格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写道:“仅仅绝对的认识即心理学上已经充分利用这个事实,就足以令我们清醒起来,使关系的生动活泼陷于瘫痪……关系的富有成果的深刻,会预感和尊重在任何已经显露出来的最后的东西的背后,还有一种最最后面的东西……只不过是那种柔情万端和自我克制的报偿,柔情和自我克制在最密切的、包括整个人的关系里,还尊重内心的个人财富,通过保密的权利来限制提问的权利。”译文引自格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 258—259 页。Georg Simmel, Soziologie. Untersuchungen über die Formen der Vergesellschaftung, Gesamtausgabe, Bd. 11, Frankfurt a.M. 1992,S.405.
一个人的自主是以他拥有不理解另一个人的自由为前提的。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评论道:“自主并非一种基于理解的、透明的平等,而是指人们接受其他人身上他所不理解的部分,这是一种不透明的平等 。” Richard Sennett, Respekt im Zeitalter der Ungleichheit, Berlin2004, S. 151.
透明的关系是一种死亡的关系, 它没有一丝一毫的魅力和活力。只有死亡之物是完全透明的。
事实证明,更多的信息未必能导致更好的决策。参见:Gerd Gigerenzer, Bauchentscheidungen. Die Intelligenz des Unbewussten und die Macht der Intuition, München 2007.
比如直觉(Intuition)就强于那些可用的信息,它遵循自己的逻辑。
无论思想还是灵感都需要空隙。
因此,不再容纳缺口之否定性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不幸的社会。没有视觉缺口的爱情只是色情,而没有知识缺口的思想就沦为计算。
肯定社会不仅告别了辩证法,也告别了解释学(Hermeneutik)。 辩证法以否定性为基础。因此,黑格尔的“精神”(Geist)没有回避否 定,而是承受着它,并在否定之中维持着自己。否定性滋养着“精神 的生命”。
自我中的他者会引发一种否定张力,维持精神的生命活力。
肯定社会也不容许否定的情感存在。因此,一个人失去了处理苦难(Leiden)和疼痛(Schmerz)的能力,无法赋予它们形式。
对于尼采来说,人类灵魂的深刻、壮丽和坚强恰恰要感谢在否定者身边的栖息。
肯定社会正以 一种全新的方式组织人类的精神。
在肯定化的过程中,甚至爱也变得肤浅,成为由愉快的情感和复杂且无结果的刺激构成的活动。
爱被驯化、被肯定化,成为消费和舒适的公式。即使是最轻微的伤害也必须避免。
苦难和激情是否定的形象。一方面,它们让位于没有任何否定性的享乐。另一方面,它们的位置已经被诸如疲惫、倦怠和抑郁等心理障碍所取代——所有这些都可归因于过度的肯定性。
肯定社会的普遍评判方式是“点赞”。脸书( Facebook)一直拒绝引入“拍砖”按钮(Dislike-Button),这十分耐人寻味。“点赞”比“拍砖”更快地促成接下来的深入交流。最重要的是, “拒绝”的否定性无法为人们牟利。
正是因为缺乏真理的否定性,肯定性才得以滋长,并变得大众化。
超信息和超交际恰恰坐实了真实的缺失,即存在的缺失。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交际并不能消除“整体”本质上的模糊,反而使它模糊得更加厉害了。
书籍信息:
[德]韩炳哲.透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