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揭示最深刻的人生况味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句顶一万句》是作家刘震云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巅峰之作,全书共26.7万字,分出延津、回延津两部分。全书通过杨百顺(吴摩西)、曹青娥(巧玲)、牛爱国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命运沉浮,展现了中国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人感同身受。

书中的主角或配角,历经一百年的时间,都在努力找寻那个“说得着”的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遇到一个同频的人,谈何容易?有的人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都被生活的沧桑、苦难磨砺着,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磨难,对生活只能表现出深深的无力感,很多人到死都没能说出心中的孤苦。作家看清了这些生活的真相,用朴实的语言(有时候用方言)和艺术手法,把民国时期底层人生活的万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是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这也是文学作品的魅力,让人反复细品,甘之如饴。

一、从杨百顺三次改名看底层百姓的艰难挣扎

杨百顺的爹是卖豆腐的,他有一个哥哥杨百业和一个弟弟杨百利,他在家里从没感受过温暖,小时候因为弄丢了一只羊不敢回家。他爸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以为同村的老马是个说得着的人,把他当信任的人看,凡事都爱去找老马拿主意,而老马心里压根儿不承认与老杨是朋友,看不起老杨。杨百顺因为老马的一句话失去了去县城读书的机会,他爸就杨百顺、杨百利谁去延津读书,谁在家里卖豆腐的事去找老马商量,老马给老杨出主意让两人抓阄,其实两个阄写的都是“不上”,杨百顺先抓,留在家里和老杨一起卖豆腐,开始了劳碌奔波。后来他知道了抓阄的真相,在心里把老杨、老马以及他的弟弟杨百利都杀了一遍,从此恨上了老杨和老马,不愿留在家卖豆腐,离开家去学手艺。

杨百顺离开家后先后跟老曾学杀猪、去蒋家染房挑水、跟意大利人老詹传教、去老鲁的竹业社破竹子、去县委大院种菜、入赘吴香香……命运坎坷,一共改了三次名字,每一次改名都是生活所迫,走投无路的时候。

杨百顺第一次改名,是在逃离蒋家染房(把主人的猴子弄丢)的路上,身无分文,几天没吃饭,遇到了传教的老詹,老詹问他信不信主?告诉他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他回答老詹,我一个杀猪的,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要到哪儿去?正发愁呢!两人的对话让人觉得既心酸又好笑,说的完全是两码事。杨百顺答应信主是想找个由头(有事做)有饭吃有睡觉的地方,而老詹想把杨百顺发展成中国传教的第九个徒弟,把名字改成“杨摩西”,想借这个名字,像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一样,把深渊中的延津人带出苦海,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把天主教在延津发扬光大。杨百顺正走投无路,担心蒋家染房来找麻烦,改成“杨摩西”“杨摩东”都没关系,答应老詹做他的徒弟信主,只想有个容身之所。看到这里,我哑然失笑,也佩服作家的构思和幽默感。

杨百顺第二次改名,是在县委大院种菜后,被死了丈夫的吴香香相中。吴香香开了一家馒头铺子,丈夫死后受姜家人排挤,带着五岁的女儿巧玲,想找个人来入赘撑起馒头铺子。杨百顺新年参加舞社火装成阎王,被县长青睐去县委种菜,吴香香认为杨百顺在县委虽是一个种菜的,有县长罩着,便托人去说媒。杨百顺知道自己的处境,除了有一身力气,什么也没有,如果县长哪天不高兴了让他滚蛋,他又得流落街头。他答应入赘,“嫁”给吴香香,按吴香香的要求改了姓,由“杨摩西”改为“吴摩西”。这时候的他其实也是无路可走,因为他撞见了有特殊嗜好的县长与戏子的约会,他知道自己待不长了,无处可去。他入赘后,与吴香香根本“说不着”,吴香香把他当干活的苦力,暗地里与旁边银饰铺的老高勾搭上了,事情暴露后与老高跑了,把馒头铺子和巧玲留给了他。然而吴香香前夫姜家人想霸占馒头铺子,要吴摩西去把吴香香找回来,有个说法。吴摩西迫于压力带着巧玲去找吴香香,吴摩西入赘以来,只有巧玲在意他、依赖他,他和巧玲是“说得着”的人。他带着巧玲去找寻吴香香的途中,不慎把巧玲弄丢了,巧玲落入人贩子手中,吴摩西跑了很多地方寻找巧玲,终是没音讯,陷入了绝望,再也没回延津这个伤心地。

杨百顺第三次改名,是在寻找巧玲无果后,心灰意冷,留在咸阳,把“吴摩西”改为“罗长礼”。为什么要改成罗长礼?因为罗长礼是他从小就仰慕的人,罗长礼是村里喊丧的人,村里有人死后,罗长礼扯着嗓子喊丧的气势,是吴摩西一直喜欢的,他也想做罗长礼那样的人,然而现实的无奈让他身不由己。到咸阳这个陌生的地方后,别人问他叫什么?他说叫罗长礼,这是他第一次顺着自己的心意来,或是他对过去的一丝不舍和牵挂吧!

二、从曹青娥被拐卖到病死看世间的人情冷暖

巧玲被人贩子转卖几次,最后被卖到山西老曹家,老曹的婆娘不会生孩子,买她去当女儿养。老曹的婆娘最初买巧玲,是为了出一口气,老曹的婆娘因为没有孩子常被老曹的兄弟一家欺负,老曹兄弟一家觉得,老曹没有子女,以后家里的一切都得归他们,老曹的婆娘咽不下这口恶气,才买了巧玲。可怜的巧玲来到曹家后,取名曹青娥,挨打是家常便饭,老曹的婆娘有气就往她身上出,还好老曹对这个女儿不错,护着她给她买好吃的,巧玲对这个爹很感激,对这个娘没有好感,但家里的一切是这个娘说了算,娘话多爹不爱说话,巧玲心里有什么话就和这个爹说。长大后依照媒妁之言嫁到了有一百多里的牛家,生下三男一女。

在曹青娥的心中,她的亲娘抛下她和别的男人跑了,她的后爹吴摩西倒是和她亲,她夜里怕黑有吴摩西在她就不怕,吴摩西去做事她都跟着。吴香香与吴摩西吵架,被赶出来晚上睡街上,是巧玲记挂着他,去把他找回来,在吴摩西心里,这个五岁的小女孩懂他,也是唯一给他温暖的人,后来巧玲走丢后,他心里那份苦和孤独可想而知,到死都放不下,才有几十年后他孙子又回延津找巧玲这事。

曹青娥的命是悲苦的,好不容易有一个疼自己的后爹,人贩子又让他们从此分离,远离家乡。在她成长的路上,吃尽了苦,长大后婚姻不能自主,从曹家嫁到牛家,与丈夫“说不着”,后来有了儿女也“说不着”,只有孙女百惠(牛爱国的女儿)懂她。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各忙各的事,各有各的难,儿女的事她管不了,她的事儿女也顾不上。在她内心深处,一直记着幼年时吴摩西的好,人海茫茫,万水千山,她回过延津,隔着二十年,早已物是人非,对吴摩西的记挂只能闷在心里,好多话无人可说,只剩下声声叹息!

她患病后没有告诉儿女,不想给他们增加负担。临死的时候说不了话,儿女一大群围在身边,没有一个人明白她最后的心思,只有把百惠叫来当“翻译”,真是可悲啊,这也是当时中国农村大多数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她最后咽气时敲了一下床板,叫出“爹呀”两个字,儿女们还是不明白,她把一生的遗憾和孤独都带去了坟墓里。

从曹青娥的一生来看,幼年时母亲不关心她,把她当成累赘,姜家人(爷爷奶奶)也不管她,唯一对她好的人,是入赘的后爹吴摩西,吴摩西和她没有血缘关系倒对她好,而有血缘关系的人靠不住。被卖到曹家后,曹母不是真心当她是女儿 ,买她只是为了赌一口气,做给长期刁难她家的兄弟看。长大后逼迫嫁给不喜欢的男人,生了孩子又能怎么样?生活的重压,心里的孤苦,只能隐忍着向前。儿子牛爱国成年后和她“说得着”,但儿子婚姻失败,老婆和别的男人跑了,家里一地鸡毛,儿子整天为生计奔波,她除了担忧,哪里还敢奢望儿子有时间来听自己说话?

曹青娥一生凄凉、孤苦、压抑,一把辛酸泪,无人可诉说。她是那个时代中国底层妇女的代表之一,她们在现实生活面前,倔强着妥协着,亲情、人情、人性,被琐碎的生活和猝不及防的苦难揉碎又聚拢,摇摆不定。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小人物的悲喜被掩埋在岁月和烟尘里。

三、从牛爱国的婚姻家庭看多数人的情感困惑

牛爱国是曹青娥的儿子,他当兵退伍后,经姐姐的同学介绍和撮合,与姐姐同学的妹妹庞丽娜结婚成了家,两个人在一起话少,没有共同语言,自然聊不到一块,更谈不上幸福感,但对于家境清贫的牛爱国而言,在落后的农村能讨上媳妇算是幸运的,哪还有挑三拣四的道理?婚姻也要讲运气,他遇上的结婚对象是“说不着”的人,只能凑合过日子,也是当时农村大多数人的婚姻状况。

牛爱国结婚后,经常外出拉货,庞丽娜在县城纺纱厂上班,两人聚少离多,有时两个月也见不到一次,原因嘛,自然是相互都不想念对方,见与不见一个样,这样的婚姻一开始就注定是个错误。没多久牛爱国就听到了风言风语,说庞丽娜与县城一照相馆的老板好上了,他凭直觉判断,无风不起浪,庞丽娜在外面应该是真有人了。因为有一次拉货路过县城,他去纺纱厂找庞丽娜没找着,就去那个照相馆找,他在照相馆外面看到庞丽娜和照相馆老板有说有笑,十分开心,庞丽娜和他在一起时,脸上从没有过那样的笑容。他明白了,庞丽娜不是不爱说话,而是不爱和他说话,正如他面对庞丽娜时一样,无话可说。庞丽娜在他心里虽没多少分量,但作为一个男人,遇上这样的事都会不痛快。为这事他还独自去几千公里外,找能说上话的战友杜青海倾诉、拿主意,其实不管杜青海说什么,他心里明白,自己压根儿就不敢离婚,因为有女儿百惠,离婚了也难再找,还有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议论和冷眼……他选择隐忍,把孤独和痛苦藏在内心深处。

后来他认识了生意伙伴的妻子章楚红,这个女人带给他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有一次男主人不在家,他和章楚红醉酒后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他才明白人与人的不一样,他和章楚红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整晚都说不完,男女间的事感受也完全不同,离开章楚红他会拼命地想她。他明白了他和庞丽娜婚姻失败的缘由,原来他们两人根本就是“不对路”的人,生活索然无味,他甚至有些同情庞丽娜,也为自己悲催。

牛爱国的婚姻,折射出大多数人的情感困惑,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婚姻幸福的不多,有的在对的时间遇上了错的人,有的在错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还确实要看造化,要寻觅到心心相通、灵魂相吸的伴侣太难,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将就、凑合着过。因为他们身上背负的责任太多,更在意旁人和世俗的看法,即便婚姻早已千疮百孔,也努力维持着那份体面,将灵魂禁锢在无边的孤寂中。作家刘大师将普通人婚姻的压抑状态展示得有板有眼,揭示了性和爱在婚姻里的重要性,道出了中国人孤独的普遍性和人们对婚恋情感的困惑,在当时很写实,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曹青娥死后,牛爱国从她床板下面找到一封信,是二十年前从延津寄来的信,从信中他知道了母亲到死都放不下的,是他没见过面的姥爷、母亲的后爹吴摩西。他以前多次听母亲说起过这个姥爷,幼年时是如何如何照顾母亲,比亲姥姥还好等等,可惜每次他都是敷衍,根本没听进去。他想清楚了,决定去延津寻找母亲与姥爷之间的过往,弄清楚姥爷死之前要对母亲说的是什么话?弥补自己对母亲生前的亏欠。他在回延津找寻的过程中,明白了一件事,母亲担心他,点醒他过日子要跟着自己的心意走,勇敢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人生苦短,不要留有遗憾!他明白了母亲的苦心,不想再错过那个“说得着”的女人,同意和庞丽娜离婚,踏上了追梦之路。

四、作品的文学魅力及主要收获启示

一是文章标题意境高远引人深思。“一句顶一万句”,在“一句”与“万句”之间加上一个“顶”字,叫人拍案叫绝,是全书的中心思想和高度概括,不愧是茅盾文学奖作品。

人类的语言是与生俱来的,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想法需求、增进了解和联系的重要载体。“一句顶一万句”,字面意思,就是一句话可以抵得上万句话。说的是一句话与万句话的关联和分量,也可以理解成一万句话也没有一句话管用,指沟通交流产生的效果。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能心意相通,说得上话,交流起来自然身心愉悦,还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感觉。心有灵犀的人,哪怕相对无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准确无误猜到对方的想法。

茫茫人海,知心几人?一个人一生中能遇到懂你的人就是福气,可惜,这样的人不多,可能一辈子也难遇上,能遇到也是寥寥无几。一个人最大的苦不是身体的苦而是心里的苦,有话无处说,或说了别人也不懂,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心里闷久了,就会憋出病来,不懂你的人,哪怕天天在一起,说上一万句都不是你想要的,反而会更加孤独和苦闷。

二是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语言风格吸引人。书中除了三代人杨百顺、曹青娥、牛爱国外,还围绕每一代人生活的境况列举了若干人物。在杨百顺那一代,有杀猪的、打铁的、剃头的、染布的、传教的,在曹青娥那一代,有卖人的、卖牛的、卖首饰的,在牛爱国那一代,有拉货的、照相的、放电影的……形形色色,男男女女,他们是老百姓的代表人物,也是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一句话引出若干话,一件事牵扯百件事,鸡零狗碎,千丝万缕。作家的语言功力了得,像带了剔骨刀,把件件事摆得明白,把每个人刻画得精准,读者想一探究竟,越读越想读,难得的精神盛宴。也许,这是我读书以来,写得最长的读书笔记。

三是书中的生活哲理和名句值得细细品味。刘大师不仅是小说家,还是哲学家,幽默有趣的故事和语言,透着深深的生活哲理,展示人性的复杂和微妙,让人顿悟清醒,受到教育启发。我细数了一下,书中的经典句子不少于几十条,挑选我最喜欢的记下,警示自己,少走弯路。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
“事不拿人话拿人呀。”
“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
  “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呢。”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

《一句顶一万句》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孤独源于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沟通。这本书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况味,让读者强烈共鸣,回味无穷。书中塑造了许多平凡的老百姓,每个人都在苦苦寻找可以说上知心话的人,在科技信息更加便捷的今天也如此,人们看似拥有更多交流渠道,却因缺乏深度共鸣而陷入更深的孤独。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提醒我们,摆脱孤独和苦闷,在于直面内心的空虚与自我和解。

(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