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藏在“想发光”里的小纠结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揣着同一种小心思:既盼着能在某个时刻亮起来,让别人眼前一亮,又悄悄怵着“要努力”这件事——总觉得那需要绷着劲儿,需要放弃很多轻松的时刻,于是不自觉就把脚步慢了下来。

没人催促的时候,日子好像会自动滑向“舒服区”。明明知道该做些什么,明明能看清问题的核心在哪儿,可“再等等”“明天再说”的念头一冒出来,手就又放回了手机上,计划也被压在了抽屉最下面。不是没能力,只是“不想动”的惯性太温柔,像裹着一层软棉花,慢慢把那些原本可能闪光的想法,都捂成了“算了吧”。我们怕的不是平庸,是怕自己明明能再往前一步,最后却只落得“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结局,心里藏着点不甘心,却又迈不开改变的第一步。

可偏偏,人好像又需要一点“逼迫”。就像上学时赶作业,不到 deadline 不着急,可真到了“不做就会掉队”的关头,反而能集中所有注意力,把熬夜的困意、分心的杂念都抛开,一口气把事情做完。那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不是没力气,只是少了一点“不得不做”的推力。那种被逼着往前跑的感觉,虽然紧张,却也藏着一种踏实——原来只要动起来,我们能抓住的东西,比自己想的要多。

后来偶尔会想,“三分钟热度”是不是被我们误解了?总有人说它是“没毅力”,可仔细想想,每一次“突然想做什么”的冲动,不都是我们对“变厉害”的向往吗?今天想学剪辑,剪了三分钟;明天想背单词,背了十个;后天想写点东西,敲了几百字。这些看似零散的“三分钟”,其实都是我们在偷偷试探“努力”的样子。如果把这些“三分钟”攒起来呢?一次三分钟的热情是火花,十次、二十次,那些火花说不定就能慢慢连成一小簇火苗,照亮原本昏暗的角落。

其实不用急着逼自己“必须厉害”,也不用为“懈怠”苛责自己。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已经比很多人多了一份清醒;想一鸣惊人,也证明我们心里还揣着对“更好”的期待。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和自己的惯性和解:没人逼迫的时候,就顺着那些“三分钟热度”走,不用怕没结果,哪怕只是学了一个小技巧、记了一个知识点,都是在为未来攒力气;等真的有“不行动就会出局”的时刻,我们也能更从容地接住那份推力,把之前攒下的小努力都用上。

毕竟,平凡从来不是错,怕的是我们明明有机会靠近想要的样子,却被“不想动”困住。而那些藏在“三分钟热度”里的小热情,那些在逼迫下才显现的潜力,其实都是我们给自己的信号——只要慢慢找对节奏,我们终会在自己的时区里,悄悄亮起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