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四·杨思勖传》:
“十六年,泷州首领陈行范、何游鲁、冯璘等聚徒作乱,陷四十余城。行范自称 帝,游鲁称定国大将军,璘称南越王,割据岭表。诏思勖率永、连、道等兵及淮南 弩手十万人进讨。兵至泷州,临阵擒游鲁、冯璘,斩之。行范潜窜深州,投云际、 盘辽二洞。思勖悉众攻之,生擒行范,斩之。斩其党六万级,获口马金玉巨万计。”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四·杨思勖传》:
“思勖性刚决,所得俘囚,多生剥其面,或剺发际,掣去头皮;将士已下,望风慑惮, 莫敢仰视,故所至立功。”
杨思勖家人,是受到李唐皇室的镇压,自己也被阉了,所以后来,太子李重俊与中宗李显发生冲突,李重俊联合李多祚等人逼宫,杨思勖一见机会来了,立马出头,帮李显、韦后平定太子之乱,多少也是掺杂了仇恨在其中。
韦氏请求诛杀太子李重俊一党,杨思勖当刀,对太子李重俊一党,进行残忍杀戮。
韦后不知道的是,日后,杨思勖也会参与李隆基政变,杀了她。
杨思勖帮助李治的儿子李显,逼死李治的孙子李重俊,这种手段,也是够深的。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四·杨思勖传》:“预讨李多祚功,超拜银青光禄大夫,行内常侍。思勖有膂力,残忍好杀。”
《旧唐书》又载:“节愍太子之杀武三思也,多祚与羽林大将军李千里等率兵以从。太子令多祚先至玄武楼下,冀上问以杀三思之意,遂按兵不战。时有宫闱令杨思勖于楼上侍帝,请拒其先锋。多祚子婿羽林中郎将野呼利为先军总管,思勖挺刃斩之,兵众大沮。多祚俄为左右所杀,并杀其二子,籍没其家。”
《新唐书列传卷六》:
“帝据槛语千骑曰:【尔乃我爪牙,何忽为乱?能斩贼者有赏】。 于是士倒戈斩多祚,余党溃。重俊亡入终南山,欲奔突厥,楚客遣果毅赵思慎追之, 重俊憩于野,为左右所杀。”
《资治通鉴》208 唐纪二十四:
“太子兵所经诸门守者皆坐流,韦氏之党奏请悉诛之,上更命法司推断。”
后来,杨思勖又看到李隆基与家人发生撕杀,杨思勖又投靠李隆基,帮助李隆基剿灭韦氏一党。
李隆基看到杨思勖帮忙杀自家人,取得了政权,就对杨思勖特别信任,加官进爵。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三十四·杨思勖传》:
“从临淄王诛韦氏,遂从王为爪士,累迁右监门卫将军。”
《新唐书》:“(景龙四年六月)庚子,临淄郡王隆基率万骑兵入北军讨乱,诛韦氏、安乐公主及韦巨源、马秦客、附马都尉武延秀、光禄少卿杨均。”
杨思勖帮助李治孙子李隆基,诛杀死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及其外孙。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上。晋,德良之孙也。元楷、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从玄宗讨内难,擢左监门卫将军,帝倚为爪牙。”
《资治通鉴》:“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