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200篇《小雅 巷伯》
【原文阅读】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
彼谮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
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
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
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译文参考】
丝线错杂颜色明,织成五彩贝纹锦。
那个造谣害人精,用心实在太凶狠!
张开大口畚箕样,箕星高挂天南方。
那个造谣害人精,谁愿和他去搭腔!
唧唧喳喳嚼舌根,整天算计陷害人。
劝你说话要当心,否则对你就不信。
花言巧语信口编,挖空心思造谣言。
虽说一时受你骗,终久恨你太阴险。
小人得志就忘形,好人被谗意消沉。
老天老天把眼睁!
你看那人多骄横,可怜我们受害人!
那个造谣大坏蛋,谁愿和他去搭腔!
抓住那个造谣家,丢到野外喂虎狼!
虎狼嫌他不愿吃,把他摔到北大荒;
北荒如果不接受,送他归天见阎王。
一条大路通杨园,紧紧靠在亩丘边。
我是宦官叫孟子,受人陷害写诗篇。
诸位君子大老爷,请您认真听我言。
【字词注释】
(1)巷伯:官名。周代宫内侍御小臣。《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宫、巷伯儆宫。”杜预注:“司宫,奄臣;巷伯,寺人,皆掌宫内之事。”
(2)萋斐:花纹错杂的样子。
(3)贝锦:贝壳有文彩像锦,故称锦曰贝锦。
(4)大:通“太”。
(5)哆(chǐ):张口的样子。侈:大。(6) 箕:星名。四星联成梯形,状似簸箕,所以名箕。因在南方,又名南箕。
(7)适:悦,喜欢(见《一切经音义》卷六引《三苍》)。
(8)缉缉:通“咠咠”,交头接耳小语声。(9)翩翩:亦作“谝谝”,花言巧语。
(10)尔:指谗人。
(11)捷捷(qiè):能言善辩。
(12)幡幡(fān):同“翩翩”。
(13)受:接受。“岂不尔受”为“岂不受尔”的倒文。
(14) 迁:转移。指听者将把憎恶被谗者的心,转而憎恶你造谣者。
(15) 骄人:指得志的谗人。
(16)好好:喜悦的样子。
(17) 劳人:忧人,失意的人。指被谗者。(18)草草:忧愁的样子。
(19) 矜:怜悯。
(20) 畀(bì):给予。
(21)有北:指北方寒冷不毛的地方,“有”为名词词头。
(22)有昊:即昊天。
(23)杨园:园名。
(24)猗:加,靠在。
(25)亩丘:丘名。
(26) 寺人:阉人,如后世的宦官。孟子:作者自称。孟,氏。(有人说,孟是长,是奄人的长,亦通。)
【诗歌赏析】
这是寺人孟子因被谗受害而作以泄愤的怨诗。
《诗经》的诗,大多取诗中首句之词语为题,这篇诗是极少的不循此例的几篇之一。诗中没有“巷伯”二字,可是篇名叫《巷伯》,为什么呢?因为寺人就是巷伯,都是宦官的通称。《毛诗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诗题中的“巷”字,指宫中小道。“巷伯”即“寺人”、宦官,也就是诗作者本人。
这位孟子,显然是一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在诗中他是把自己摆了进去的。被阉是男子最大的耻辱,他被谗言诬陷而受宫刑,又是最重的迫害,因此他对谮者极为愤怨,在诗中尽情发泄,给以严厉的诅咒,并希望执政者能有所警戒。诗中感情强烈,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刺谗诸诗,无如此之快利,畅所欲言。”
全诗共七章,首四章每章四句,第五章五句,第六章八句,末章六句。
古人称造谣诬陷别人为“罗织罪名”,何谓“罗织”?本诗一开始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就是“罗织”二字最形象的说明。用织锦喻其巧于罗织罪名,花言巧语,织成的这张贝纹的罗锦,是多么容易迷惑人啊,特别是对不长脑子的国君!
造谣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谣言总是披着一层美丽的外衣。恰如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诗人们把谣言描写成了一个怪物。他们形容它的时候,其措辞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严肃而深沉的。他们说,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条舌头,多少种声音;它能竖起多少只耳朵来!”
造谣之可怕,还在于它是背后的动作,是暗箭伤人。当事人无法及时知道,当然也无法一一辩驳。待其知道,为时已晚。诗中二、三、四章,对造谣者的摇唇鼓舌,嘁嘁喳喳,上蹿下跳,左右舆论的丑恶嘴脸,作了极形象的勾勒,说他们“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捷捷幡幡,谋欲谮言”。用南箕张口喻谗人巧于搬弄是非。作者对之极表愤慨:“彼谮人者,谁适与谋?”正告他们道:“慎尔言也,谓尔不信。”“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造谣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杀人,杀了人还不犯死罪。作为受害者的诗人,为此对那些谮人发出强烈的诅咒,祈求上苍对他们进行正义的惩罚。诗人不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极大的厌恶:“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诗人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正是所谓“愤怒出诗人”。
有人将它与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逃亡者》一诗中鄙夷叛徒的诗句比较:“野兽不啃他的骨头,雨水也不洗他的创伤”,认为它们都是写天怒人怨,物我同憎的绝妙好辞,都是对那些罪大恶极,不可救药者的无情鞭挞,都是快心露骨之语。人们常引此诗为《诗经》并不总是“温柔敦厚”之一例。
【《巷伯》学习的反思探讨】
本诗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作了宦官,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他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
在诗的结尾处,他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自己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西周后期的诗人群体
研读二“雅”中创作在西周后期的诗篇,会发现一道奇异的风景:在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70年往后一段时间,即距今将近三千年,中国出现了一群出色的抒情诗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这个时间包括周宣王朝46年、幽王朝11年和曾经被从前的历史学家归入东周平王朝的“二王并立”时期12年。这群诗人的代表作如尹吉甫的《云汉》、《崧高》、《烝民》、《韩奕》,召伯虎的《江汉》,芮良夫的《桑柔》,卫武公的《抑》,家父的《节南山》,寺人孟子的《巷伯》,召穆公的《民劳》、《荡》,凡伯的《板》、《瞻卬》、《召旻》,还有作者名称失传的《常武》、《四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巧言》、《大东》、《北山》、《小明》、《青蝇》、《苕之华》、《何草不黄》等讽喻诗和怨刺诗。
从数量来看,那个时期确实有众多的诗人。这些诗人主要集中在宣王朝和“二王并立”时期。因为刺厉王的诗,在宣王政治开放时代才可能制作乐歌,其中幽王朝只有11年,所以许多诗人是生活在同一时期。他们生活时代相同,讽喻或怨刺的对象相同,改良政治这一基本主题相同,因而自然地形成前后两个诗人群体。
这是贵族诗人的群体,是他们的阶级中有觉悟、有理想的一群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为实现国家安宁、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而创作。
上面举出的诗篇中也有几篇赞美君王或大臣的颂美诗和战争诗,如《云汉》是赞美宣王关心民瘼,而诗中着墨最多的是人民的苦难。那些有关战争的诗,则是歌颂为保卫边疆而建立功勋。这类美颂诗中贯穿着作者的希望。那些政治讽喻诗。是诗人面对国运危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以深厚的忧患意识,揭露时弊。他们或指桑骂槐,或直斥君王昏庸、奸佞当道,感情激切,直言无忌。后世把这类政治讽喻诗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板荡精神”,鼓舞着世世代代的知识分子干预政治,揭露弊端、犯颜直陈。
那些贵族阶级下层的怨刺诗,如朱熹所说:“以一人之事系一国之本。”通过个人的遭遇揭露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引起统治者的警戒而进行政治改革,“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诗集传序》)。
在艺术上,这些作品贯穿着古典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不少篇章感情真切,语言凝练,多用比兴,赋体铺陈也并用多种修辞格,在艺术上达到成熟的水平。
令人赞叹的是,距今三千年,中华文化已经出现这样成熟的诗人群体,产生了这么多优秀的政治抒情诗。
参考资料:
《诗经讲座》,夏传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