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不知怎的,大家的关系都不算好,能遇到一起嗨一起疯的伙伴,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
班级概念就不用说了,尽管学校一直在引导与呼吁班集体的概念,开展五四红旗团支部的争创、文明班级的争创,可事实总很不争气。其实,很多方面都决定了这种现象注定是无法避免的。
原因为何?一是当今社团学生组织很多,由于学校社联对他们的考核,促使他们不断想出创意举办活动来凝聚新老成员,与此同时,大家也很乐意参加,毕竟社团本质上是个玩的地方,且大家也是凭着兴趣加入的。相比之下,学校的有点做样的程式化的活动,显得十分枯燥。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如同浮萍,显然,水波会将他们逐渐推得远离班级。
二是大学,尤其是较好的大学,五湖四海的同学聚在一起,大家都是各个地区的佼佼者,在家乡总归是有点人脉与交情的,和高中同学的情感更是如今无法比拟的,何出此言?因为当时大家是战友,为着同一个目标高考一起拼搏,更何况高三的生活,使得他们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起的,一起吃苦,一起欢笑,这种印象会持续的留在他们脑海中。当大学班级出现的时候,两者相比,高低自现。
倘若有幸分配到性格相投的室友的话,那你的大学生涯至少还有寝室是一个家的感觉。如果这都没有,而且离家很远,那也算是比较凄凉的。
有人会说,如今的社会就是这样,大学生就应该提前习惯,逐渐适应。话是这么说,可毕竟刚上大学,也才18岁上下,之前的生活一直都是以学校为主,都在和书本打交道,他们缺乏了很多成人世界的经验。例如,前几天,浙江大学跳钱塘江的博士生,不正是因为内心情感的症结而采取极端行为吗?
所以说,当今的年轻人承载了太多,负担太重,不停的逼迫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去生存,去实现价值。可这一切,又该如何改变?难道要让大学变成另一个高中吗?显然是不可取也不理性的。
因为,学会成长,毕竟是痛的。学着学着,就不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