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166天《 心术上 第三十六》第1段~第6 段
原文阅读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
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顾,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字词注释
[1]九窍:口、鼻、耳、目等人体器官的九个孔穴。泛指人体各感觉器官。
[2]弊:废弃。此处为退化之意。
[3]神:正确认识道的6
[8]求之者不得处之者:指追求智慧的人不知道如何拥有智慧。求之者,也是有“欲”者,所以求不到。
[9]正人:能得道之人。
[10]登降:上下台阶。古代典礼,登阶升堂,讲究谦让,故“登降”代表“礼”。
[11]简:分别,挑选。未:末。古代两字可通用。此句似有脱误,大意即过分注意对事物分别、挑选,不合道的要求。
[12]直:一说当为“真”。真人即得道之人。
[13]义:当为“俄”,意为偏斜。顾:当为“颇”,偏颇。
[14]伐:当为“忒”,差错。
[15]宫:这里指心。
[16]门:人的感觉器官,如耳、目等。
[17]不言:一说当为“不言之言”。
[18]埶:同“势”。形态,姿势。
[19]其可不利:可以用不利对待之。以上两句是说人性的短处,可以被利用。
[20]怵(xù):通“訹”。诱惑。怵,原作“休”,据下文经解部分改。
[21]故:世故、伪诈之心。
[22]设:设想,谋求。
[23]变化:随外在情况而变化。是不了解“道”的表现。
[24]有道之君:即了悟了道的人。据后文当为“有道之君子”。
[25]偶:偶然,无意。
[26]静因之道:言排除主观的嗜欲成见,完全依照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行事。静因,虚静与因依。
译文参考
心脏在人体中,犹如一国之君的地位;各种感觉器官均有职能分工,犹如百官的不同职分。心脏运转正常,各器官就能合理运作;如果心中充满欲望,人的眼睛就分不清颜色,耳朵就听不清声音。所以说:上面背离正道,下面就会丧失职事。不要代马行走,而要让其竭尽全力;不要替鸟飞翔,使其翅膀退化。不要先于事物行动,要观察其规律。躁动就会失掉本位,沉静才能得其规律。
道在不远的地方却难以企及,与人共处却难以领悟。荡涤欲望,神智就会来临;扫除欲念,神智才会停驻。人们都想获得智慧,却没有探究过怎么获得智慧。智慧啊,智慧啊,有了你走到天涯海角别人都夺不走,追求你的人却不知道如何拥有你。得道的人正是没有追求的欲望,所以能够达到虚静。
虚无没有形状的称之为道,孕育万物的称之为德,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称之为义,升降礼让、贵贱等差、亲疏远近的关系称之为礼,过分强调分别注意于小事不合道,而禁令杀戮的章程则称之为法。
大道只可安然处之而不可言说。真人之言不偏不倚,道说不出口,也不表现在形色上,四海之内有谁知道它的规律呢?
天是虚空的,地是沉静的,遵循虚静原则,就不会有差错。洁净内心,开放感官,去除私欲,不用言说,神奇的领悟仿佛存乎于心。万事万物纷纭烦乱,以虚静待之就能使其自然得治。再强大也不能解决所有事情,再聪明也难以考虑得尽善尽美。事物有其本来的形状,其形状自有本来的名称,能使名称得当的就是圣人。所以,一定要领会不可言说和自然无为的事情,才能知晓道的纲纪。了解万物的千差万别,不违背万物的自然生理和规律,才能治理好天下。
有些人可以用杀戮来胁迫,因为他们贪生怕死;有些人可以用不利来胁迫他,因为他们贪图私利。所以,君子不为喜好所诱惑,不为邪恶所威胁,恬淡无为,远离巧智与伪诈。他应对处事,不是为了有所谋求;他行动处事,并非为了有所获取。人的过失在于过于自负,人的罪过在于随风而变。所以有道的君子居处的时候无知无识,应对外物的时候好像是在出于无心地应和、配合。这是虚静因循之道。
核心内容解读
《心术》有上下篇,此为上篇。本文前经后传,经与传各有六段文字,传文是对经文的说明和阐发。
心术,即道术,亦即以道处世的原则。“心术”有双重含义: 既指“心”认识“道”的方法和途径,又指君王驾驭、控制群臣的方法。 本文的基本内容在于论述心的功能,进而讨论修养身心、为人处世乃至自然、宇宙等问题。“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认为“心”与“九窍”等感知器官的关系,是“心”无为,以便使各种感知器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同时,无为之“心”要处“静”,因而可以不被干扰,有效地统驭各种官能。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并认为它是人体的主宰,以心比君。
文中谈及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如“心”“道”“智”“虚”“无为”
“义”“礼”“法”等等,主要表现的是道家的思维方式。
文中的许多思维方式和观点反映出古代中国人认知世界的规律,现在依然影响巨大。如“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
文中提出“静因之道”的认识原则和方法,“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作者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排除主观成见或损益,完全因循客观事物。有忽视认识的主动作用的倾向,但为法术之学提供了哲学基础。《韩非子·扬权》:“圣人之道,去智与巧……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已。”以虚心和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客观事物,是认识“道”的重要方法。强调要排除主观成见和嗜欲,如实地观察客观事物。
总之,文中作者告诫君主,一定要领会不可言说和自然无为的事情,才能知晓道的纲纪。了解万物的千差万别,不违背万物的自然生理和规律,才能治理好天下。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中国哲学史范畴的“心”
孟子最先注重心的作用。认为“心”有先验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又认为“心”是思维器官,为五官之主宰的“大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从其大体(心)为大人,从其小体(耳目之类)为小人”(同上)。还以“心”为知觉、意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梁惠王上》)。
《管子·心术上》亦将心作为思维器官,“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荀子提出“以仁心说”(《荀子·正名》),认为心为藏“仁”的道德本性。又认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荀子·天论》)
西汉董仲舒以心为气的主宰:“凡气从心;心,气之君也。”(《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西晋傅玄又提出“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傅子·正心》)。
隋唐佛教以心为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与“识”、“意”概念相同。在法相宗中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别名。北宋邵雍则以心为宇宙的本体,“心为太极”(《观物外篇》),“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渔樵问答》)。
张载认为知觉属心的一部分,“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南宋朱熹也说:“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于事者也。”(《朱子语类》卷五)朱熹承受张载“心统性情”说,以为心是统一于性和情的,“性是未动,情是已动,心包得已动未动”,“心统性情也”(同上)。
陆王学派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与李宰书》)明王守仁认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答顾东桥书》)又以心为天地万物之主,“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矣”(《答季德明书》)。
明末刘宗周受陆王心学的影响,认为“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之能囿。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刘子全书·语录》)。把心发展为通于天地万物的精神本体。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论点,说:“盈天地之间皆气也”(《明儒学案·蕺山学案》),又说:“盈天地皆心也”(《明儒学案序》),还说:“心即气也。”(《孟子师说》卷二)认为世界的本质即气即心。
顾炎武也用气禀来解释精神,说:“气之盛者为神。神者,天地之气而人之心也。”(《日知录·游魂为变》)王夫之认为心是思维器官,知觉是心的特殊功能,心有认识作用。“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于五脏,待感于五官……一官失用,而心之灵已废矣。”(《尚书引义》)
近代,对“心”范畴的研究更加深入,龚自珍提出“自尊其心”的命题,有近代人文主义的思想因素。谭嗣同为了“冲决网罗”,强调“心力”的作用。
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本)》,张岱年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5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