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面试的时候就有遇见,HR一脸坦诚相待“我们公司是996工作制,你要考虑一下吗?”
这种直接将常态化的加班变成制度,在林子这么大的职场,很多人早就习以为常,可往往这种“他们都是这么做”的见怪不怪,反而让人忘记了事情本身存在合理和必要。
加班出现的情况主要有:
1.我太弱鸡了,要是跟不上进度,会拖累大家的。
作为新人害怕个人能力欠缺而拖累团队,所以想通过加班来补缺木桶短板。
人总得被逼着要上点进,但现在不是高中,老师会拿枪顶着你努力学习,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想轻轻松松地准点就下班,工资奖金照拿无误的工作,请私信我。
2.就是想通过工作来学习,工作使我快乐。
不要侧目这种理由,因为身边(wǒ)就是这种人的存在。对于找到自己心仪工作和喜欢事情的人,总是嫌时间不够的。
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一万小时理论”也并非是对“掐算着时间来工作“的人都成立,把所做的工作视作个人乐趣的一部分,本身就不觉得是被迫的付出。
3.刚来的通知,不修改就要被下架了。
在突发问题发酵前发现并处理是最具性价比的处理方案,即使加班付出也是划得来的。
很多人心里都有杆秤,偏准都能评估出“妈的不做就麻烦大了“的事情严重性,对于“产品不合规被下架”“关键词未封禁遭审查”等后期要花费较长时间跟较大精力的后果,临时的加班救场肯定是划得来的。
4.在下周的XX节前,新版本一定要上线。
tower里面定的上线日期就快到了,能不能如期完成,心里还没点逼数么?
这里不是关于“deadline定了就肯定要加班完成啊”的工作要求,而是“大家一言既出”的承诺约束。不管deadline的商定是不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如果接受了,就务必在承诺的时间内完成,毕竟,谁让你在可以异议的时候,接受了游戏规则。
5.我们公司的工作时间是996
恩,你们老板可能有毒吧……
都知道996的工作制起源于“小米”,2010年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井喷式发展,而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百废待兴,一时间入场竞争的手机制造厂商有300多家,所以小米只能利用速度优势,即时响应需求,不断迭代精攻产品,竭尽全力在被资本吞并前发展壮大。所以,现在是当时的背景?市场又是当时的市场吗?
从员工(wǒ)角度来说,加班,主动是因为实际需要,被动是因为查漏补缺,用三毛的话来讲就是“我接受的工作,给我1w块钱我就做,我不接受的工作,给我10w块钱我也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