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匮要略的学习结束,历时一年多的中医经典魔鬼学习5门课程(针灸,本草,内经、伤寒,金匮)到3月29号提前结束了。提前一个月“毕业”,有种兴奋感、有种意犹未尽之感、又觉得有相见甚晚之感。
一、调心态,又做学生
回头望望,当初学完李式砭法之后,心中迷惘,总感觉中医知识匮乏,李老师的“白天干活,晚上读书”的倡议总在耳边回响。巧的是不久就在微信群里看到静静老师转发的“魔鬼经典中医学习群”报名的通知,教官就是关注过的美篇“石听滔”作者、见过相片未曾谋面的热心人。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学员分成50个小组,教官选组长,分配学员,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当时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等到五门课十几册书到后,我有点畏惧:工作之余自学这么多课程,没有人监督,全凭自觉,能坚持下来吗?我怀疑自己。等到教官分了组,指定我是48组组长之后,我突生一种责任感、荣耀感来,暗示自己要有个组长的样子:既然发愿学习,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选择!就这样居然一路坚持下来了,一边合理的安排工作、生活与学习,一边鼓励组员们不要放弃,不仅自己打卡,并且游览组员们作业,既紧张又充实,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作业与打卡,可以说是一个“优秀”学生。
二、听读写,一个都不能少
自己是搞管理工作的,中医知识完全是空白。雷老师说:一张白纸最好,没有条条框框。我就这样从一张白纸开始了中医学习,跨入中医经典的万花筒。学经络时买来铜人,对照着看经络走向,叹古人内观的智慧。年纪大了,记忆力衰减,不得不多花功夫,听读写一样不能少,尤其是做笔记,我花了不少功夫。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期间,我买了48只笔芯、8本A4活页本,抄抄写写数十万字,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写了那么多字。几十年的工作后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系统的、大规模的、高强度的学习过。牺牲了休息时间,每天的必修课,慢慢地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几天换一只笔芯,渐渐地记录了一本本笔记,换来了中医知识的积累。是雷老师、静静老师、教官的爱心与中医的魅力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三、宽阅读,加深理解
在听倪师讲座的同时,为了加深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理解,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这期间还读完了大塚敬节、陆渊雷、张步祧的伤寒、金匮讲解的6本书。一人一伤寒,因为古文简练再加上有脱简,不参考前人经验不行。
伤寒、金匮的学习不是一遍就能理解的,尤其是每个方证、前后条文的理解,下一番苦功也不一定能理解的。伤寒以六经辨治,金匮以病名归类,两者合计差不多250个方子(别除重复的50来个)。比如“热入血室”,血室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子宫,有人说是肝。倪师说妇人经期感冒,就用小柴胡汤,这是经验。张步桃说小朋友来看发烧,多问一句是不是又烧又吐,如果是就用小柴胡汤。经方就是这么“好玩”,中医是代代人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伟大之处。点点滴滴,集腋成裘,我现在的感觉似乎有个轮廓,就是好像要跨入伤寒的大门,好像是看到了那扇门,却还没有找到如何进去的路径。也许跨入那扇门,后面的路还很长很长;也许总是望见却缘分没到而永远跨不进那扇门。
四、重实践,体验经方的喜悦
学为所用,学习了就是为家人和身边的朋友解决些小问题。家人、同事、朋友成了我的“小白鼠”,有时候路上见到的人已不是人。我先后用过葛根汤、小柴胡汤、甘草泻心汤、芍药甘草汤、苦酒汤、三黄泻心汤、桂枝茯苓丸等等。我女儿感冒了、喉咙痛了,现在都是我解决的,我又多了项“骄傲”的资本。苦酒汤虽难吃,一剂却让她开了音。同事感冒初起脖子不舒服,我让他们马上喝葛根汤,往往一二剂解决,这叫快速拦截邪气进入。我独喜葛根汤,精力不济时,我也会喝上一二剂葛根汤,然后是精神焕发。那一次我用三剂芍药甘草汤治愈大姨的脚后跟疼,她又把方子传给她的朋友。我一个同学口腔溃疡,一直找不到方法,西药吃了不少,总是没有好转。我小心问诊看舌象,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而痊愈,她高兴地给了我一个“蒙古大夫”绰号,因为她不知道金匮里有“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我还发现三黄泻心片的小秘密,偶尔应酬,总得小撮几杯酒,如果应酬前或后吃上三四粒三黄片,能护胃、解酒和解鱼肉的热。如果是喝啤酒,可先吃猪苓汤,让小便排的快。当然不提倡大吃大喝,生活要有节制。每当在我手上治愈一个患者,我都无比愉悦。
按照倪师的讲解,我还想体验附子、桂枝汤、小青龙汤之类的反应。伤寒、金匮的方子,只要是对证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我打算继续侦探、掌握、整理常见的方与证,这也许就是学习伤寒、金匮的乐趣。
素问探索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学了内经素问之后,懂得一些养生的道理,不再熬夜折腾自己、不再乱吃冷饮。“正气存内,邪不相干”始终牢记在心!我把荒废了的太极拳重新拾起来!我好像变了个人,冷静的看外面的人与事,不急不躁,我有我的原则!我会永远记得2019年2月开始的这段魔鬼学习的经历。
五、学习无止境
五门课的学习,只是一个过程、一个开头。学过不代表掌握,要把这些经典学习好理解透,也许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怨恨太晚学中医经典,只能说幸运之神让我接触了,并坚持跟读了一遍。学中医,什么时候都不迟,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有萧子龙、恽铁樵、岳美中等等自学中医成才的榜样,我会坚持学习下去。张景岳说“医非小道”,我还会下苦功,读懂读透伤寒与金匮,看名家医案。不一定能入那扇门,但也要懂点皮毛,为的是看护家人的健康!说不定某一天,我也会变成中医的“万精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