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傍晚,循着同事探访老家的足迹,走进小巨村,我就惊讶了,沉醉了。
其实,很多次路过,只是一直未曾深入过。
村庄坐北朝南,三面环山,状如一把金交椅。东北——西南走向有绵延重叠的四个小丘陵,当地人称之为“四龟山”。村前流过小溪,溪的右岸还是三重山。据说,曾有少年读书郎口占一联云:举首门临雁口塞,回头庙王画眉山,准确地描述了该村的地形特征。
小溪,楠溪江的一支流,叮叮咚咚,清丽宛若宋时的一阙小令。溪边几棵半高不矮的杨柳,自成一片小小树林子。许多年前,放牛娃常在那儿晃过一个又一个下午。在草地上打滚、摔跤……热了,累了,跳进小溪游泳凉快去。或者捞几片薄薄的石子打“水漂漂”,笑看水波一圈圈地荡漾,说不定要装模作样地吟唱几句私塾听来的“山气日夕佳,心远地自偏”。牛呢,早一边自个儿悠闲去了。
一直往村子深处走,就看见老房子三三两两立于地势稍高处,无言地诉说着兴衰,诉说着寂寞的心事。它们精美得让人动容,又败落得让人心疼,同事的老屋尤为最。外院子原本也该有一圈围墙的,如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墙基。站在外院子张望,最让人惊叹的是内围墙上的墙花。两个瓦片的凹面贴成一个花瓣,四个花瓣构成一朵花,不断绵延过去,就是墙上一道别致的风景。美丽,却欲言还休的。
再看大门,顶上悬着一匾上书“文元”两字,红漆已剥落得差不多了。推门进去,鼓形的石凳,精致的回廊,镂花的木窗,无不透视出当年的辉煌和显赫。在里院子转悠,踩着一地的鹅卵石,不禁感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我最爱的还是九曲岭。所谓九曲岭,顺山势而筑,连续有九个转弯,过去为村寨主要通道。又因陡峭起伏,村民俗称“猫儿摔”,意思是说猫儿上去都要跌跤打滚。其实,每个转弯都是一段圆润光滑的圆弧,工艺精湛,是刻意雕琢,又拙朴天成。拾级而上,古石青苔,林木葱茏,晚风里夹着不知名的花香。空气清爽,人亦清朗,甚至想高歌一曲,让跑调的音律一直传到山的那边去。
关于九曲岭下建桥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原本上书朝廷“九曲岭头九曲弯,九曲岭脚造高桥”,未引起上头重视。聪明的私塾先生稍一改成“九曲岭头造高桥,九曲岭头九曲弯”,虽颇为失实,补助资金却一步到位了。你想,岭头造桥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上头哪会置之不理呢?可惜,如今这传奇色彩的桥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独留怀想的人东张西望。
说起私塾,过去也是颇具声名的。附近的学子都曾慕名而来,一时学风极盛。听说,还出过不大不小的几个名人。正如楠溪江其他古村落,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半耕还半读”的田园生活。他们白云为邻,青山做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怕陶渊明见到,也要赞一声“真世外桃源也!”
穿行在这样的村落,思绪总要飞得老远老远:想自己是逃学的顽童,偷偷溜到溪边卷柳叶笛;想自己是私塾执鞭的先生,摇头晃脑念“之乎者也”;还想自己是溪边浣纱的姑娘,张望九曲岭等候心上人……
夕阳里,再从九曲岭走,遥望新村掩映的古屋群,已是断壁残垣,伤痕累累。突然一阵心痛,一阵心慌,多少辉煌要湮没在逐日逐月的平淡中?
想起,刚才四下里兜圈、问询,早有热心的村民互相转告:“记录风景的。”
想起,同事的设想:修葺老屋,尽力恢复原貌。
我还想,有一支生花妙笔:收集村庄的人文地理传说,不让它们流失在老村民们的口里。如果可能,当然,应该包括楠溪江整个古村落群体的。
其实,楠溪江的灵逸,又怎能由我清浅的文字表达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