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前面说了自序下面是第一章内容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这章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问题去思考这个时代我们学习所遇到的一些难题,问题。
有四小节:
第一小节: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作者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上世纪90代到2000年)
其实就是有知识的就是都比较吃香,因为这时候知识密集型企业刚好在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2000年以后到现在)
互联网的产生,让数量优势慢慢的转到速度优势,因为这时候传播知识越来越看谁获取的比较快。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从现在开始)
其实现代化的知识主要还是产自欧美地区,而技术的进步,以及中国的大众教育的普及,使的传播起来越来越方便,之前的很多红利产品都没了,这时候要继续深挖,不管哪一行都必须面对更精细的更专业化的操作。这时候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脱中颖而出,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用王兴的一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小节用时代的背景,让我们知道,认知深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是时代所迫。下个小节则是链接这个问题。
第二小节: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那么什么是认识深度,一个问题的回答分为简单的表面回答和一个深度的回答。
两者的差别,分别从形式,思考方式,从答案的效果上看都是不同的。
而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而这样的深度结论其实就是临界知识。也就是说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能掌握临界知识。
那么第一节和第二节是一问一答的过程,从时代的角度分析问题。接下来是第三节,第四节是从个体的角度分析和回答。
第三小节: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而作者提出了一个李叫兽的例子分析,为什么一个90后能给很多老司机指路。
而大部份人学习层次上不去?
而问题出在我们努力错了方向,我们一直在提升“技术效率”,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一种是解决问题的技术,另一种是解决问题的底层规律。如果我们的学习是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的方法和问题,那就是努力提升技术效率。
而重视“认知效率”,我们会发现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个装扮而已。
也就是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而我们要花80%的时间,用在20%的关键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平均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其实有点类似古典说的第一手知识。
那么知道问题在重视“认知效率”,那么哪些知识是值得学的呢?这就是第四节的内容。
第四小节:到底哪些知认值得学?
作者提出来当下很流行的一个词“斜杠”举例
斜杠不等于兼职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因为兼职其实只是多加一分职业工作,而其它能力的增加很多时候是个假象,只是多增加了一个经历,并没有在底层能力上锻炼。
斜杠是提升认识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习就要学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
也就是作者提到的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第一章,作者从两个角度出发思考提问,并回答,强调临界知识的重要性
一个是社会发展角度,一个是个人发展角度
,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