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他原来的世界崩塌了,所有东西都退场,只剩下一个空白的舞台,那就是时间。接下来的问题是要把这舞台重新布置起来,也就是把他的世界再一次建设起来,即填满他的时间。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悲秋的主题自宋玉始,伤春的题材处见于杜甫的《曲江二首》,形成与中唐,盛于宋词。(欧丽娟《中国文学史》)
任何伪科学的论断都没有经过科学方法的检验,而科学的检验方法要求用客观的观察对任何命题进行严格的检验。伪科学仅仅是建立在猜想、奇闻轶事以及人们的轻信之上。《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巴黎圣母院》所使用的现实世界的材料,要比《心灵史》和《九月寓言》丰富得多。在张承志的小说里用了一个教史材料。雨果的材料相当庞大,他几乎是用了法国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宗教革命,来作材料,不是一砖一瓦,而是大块大块的巨石,所筑成的宫殿便要宏伟的多了。
不歌而诵谓之赋,诗赋同源,用文字写作,用声音呈现。赋是用来朗诵的,聆听着是王室贵族,听懂看不懂。大量使用伪字(同边字),叠韵双声词。(欧丽娟)思考:为什么汉语教学强调朗诵?
在初唐以前提及的“诗人”是指《诗经》作者。《文心雕龙•练字》:“联边者,半字同文者也。”(如,汪洋澎湃——都是水字旁)这也是汉赋是口诵文学的原因。
“诗缘情(时间推移的悲哀之情,人间无常——东汉五言诗,《古诗十九首》为代表)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西晋陆机《文赋》)这里的诗的外延已包含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在内的诗。在之前说说得诗则是指诗经。
汉赋的演变过程,说明: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是由读者决定的。汉初赋是送给皇室听的,汉中的赋是写给同侪看的,汉末的赋有面向大众的趋势,是因为读者的不同,导致赋的风格的变化,至式微。
如果你想知道人们的态度、偏好或其他特征,那么你并不需要进行试验,也不需要进行相关性研究。你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直接向相关人士询问这些信息。
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核都携带了一整套可以来制造这个有机体的生物指令。
从学科本身特点处着手教学实践,体现了智慧与知识的双目标。地理学科偏理科,需要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不仅仅是归纳总结能力。地理的学习主要通过学习地图完成,随着逻辑脉络的梳理,框架感逐渐形成,一张张地图也在空白的中国地图上逐层叠加,经纬图、海陆图、气温图、温度带图、降水图、干湿图、季风图、河流内外流区图、自然资源分布图、农业分布图、工业和交通分布图,再到下册的四大地理分区图,一气呵成。
这些图作为学生学习工具和学科思维,再运用这些图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唐代文学的辉煌成就,部分便是由于文学是在广为扩大了的社群中生产、流通的,其价值观念与口味风尚不再唯宫廷马首是瞻;文学生产(诗、文、轶事、文学学术)的中心,与宫廷越离越远,成了界定一个社会阶层的基本技能。
优秀的老师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能力,教学也就意味着找到培养这些能力的方法。Y老师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认为学生缺乏某种能力就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那个「一事无成」的预言。
学习信息结构转而学习表达信息
微笑是人们开始进行社会和情感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微笑对于人类的沟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婴儿的第一次微笑是由遗传控制的过程产生的。实际上,全世界的婴儿都会微笑。婴儿第一次微笑会让父母喜笑颜开,这标志着将要伴随孩子一生的社会交往课程就此正是开始。人们之所以会微笑不仅仅是因为感觉良好,而且还因为他们的观众期待着这样的面部表情。
每到转折的时代,总会有这样一群失落者。这个时候,人们追求的东西会像雨水一样蒸发到空气里,然后用一种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无法把握的概率落下来。时代和人群永远朝向新的宾客,发出新的颂扬。新的失落者在输光了一切以后就要走向被人遗忘的路程。
群文阅读的核心就在于思维的活动。只有引发学生对话、语言、思考、彼此冲撞,才能够让他们在这堂课里学到知识。这一包含思维的地方,就在于每位小读者都有诠释的本能、理由和考虑。
不同的背景环境,看到的角度、观点不同。由此,通过群文阅读这一模式,让孩子不断地搜寻新讯息,不断地比对自己。就如同新讯息跟旧经验不断地进行编织,然后组织成一种非常牢固且具有自我特色的想法。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总是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而这些模式最基本的要素在我们出生时已经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
你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有意义的模式,应该围绕着有意义的单元或材料来组织你的学习。
西班牙谚语: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既没有真理也没有谎言;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看世界是所用镜片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