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空城计”,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人物一定是诸葛亮。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一幕,诸葛亮凭借一把瑶琴和一曲《空城计》吓退司马懿,至今为戏曲家传唱。然而,问题来了:这个故事真的发生过吗?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真实的诸葛亮在阳平与司马懿交手的情况并不存在。《三国志》等正史明确记载,当时司马懿在宛城,根本不可能和诸葛亮在阳平交锋。而且,即便司马懿怀疑有埋伏,他大可以选择近处扎营防守,哪里会因为一曲琴声就灰溜溜撤退呢?因此,“空城计”的故事,实际上只是小说家罗贯中的艺术加工。
那么,空城计的真实“发明者”是谁呢?令人惊讶的是,历史上还有其他两位英雄也曾凭借类似的计策吓退敌军,他们分别是赵云和文聘!
赵云的“空城计”出现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赵云在一次战斗中与曹军正面遭遇。尽管身边仅有数十骑兵,赵云并未选择闭门拒守,而是大开营门,偃旗息鼓,营造出一派冷静从容的假象。曹军见状,疑心赵云设下伏兵,竟然选择撤退。赵云乘机擂鼓呐喊,派兵追击,成功让曹军自乱阵脚,落荒而逃。这一战后,赵云的勇气被广为称颂,后人更是称他为“常山赵子龙,一身是胆”!
另一位施展“空城计”的英雄则是魏国将领文聘。据《魏略》记载,魏黄初七年(226年),孙权亲率五万大军进攻石阳城,当时城中防守不足,加上连日暴雨,城防形势岌岌可危。面对敌军的逼近,文聘灵机一动,下令城内百姓藏匿,自己也大摇大摆地躺在官舍里不动。孙权见此情形,疑心文聘城中有伏兵,最终选择了撤退,石阳得以保全。
这两段真实的历史,揭示了“空城计”的真正主人另有其人,而罗贯中的巧妙编排不过是为了给诸葛亮增添神秘色彩。事实上,正是赵云和文聘这两位英雄的智慧与勇气,才真正诠释了“空城计”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