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拆书帮“42”学校的收获

硅谷有一所没有课本、没有老师、毕业了也没有文凭的“42”学校,在这个学校出来的学生,随时被各大科技公司盯着准备抢人。为什么这个学校能创造如此神话?那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学生,要么想尽办法存活,要么自己认输退出,从这个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都通过自己使劲扑腾,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追求卓越的能力。这样的学校让人心生向往,想去进修锻炼自己的能力。

拆研班正是拆书帮为新晋三级拆书家创设的“42”学校 !我在拆研19班经历了“一次拆书法讲座、一场一小时线上拆书课、一场3小时线下拆书课、一次分舵活动”四大必做任务和“8组TTT便签”、跨组磨课、破局故事、总复盘四大挑战任务,小组伙伴相互提醒鼓励,崔咏、叶丹两位观察家陪伴赋能,联想班班等运营团队后台支持,我就要毕业啦!

在这三个月以来,那些我掉过的坑让我有了新的体悟和收获,恍然明白,路需要自己走过。

第一个掉坑收获: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拆页难度。

拆书法讲座时,我认真看了拆研手册提供的资源,听了崔咏老师讲的拆书法讲座讲解,重新再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自认为对拆书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拆书法讲座的拆页选择了当时应景的如何让年度目标落地实现的拆页片段。拆页用简版甘特图的方法,每月跟进实施进度,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实现。拆页说了如何去画简版甘特图,我自己画了,却没考虑甘特图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没有引导学习者学习如何画甘特图,主要重在讲解和示范怎么样用甘特图检查实际进展与计划目标的差距,怎么做调整。学习着也能按着示范的内容,做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计划。然而,课后,一位学习者问:“拆页里说的甘特图怎么画,你能不能示范 一下?我看了好久,还不知道画得对不对?”“oh,我也还没有能按书上拆页说的方法画出那个图”……其他几位学习者也跟着做了表述。

这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认知陷阱:我认为简单的东西,因为大家过往的经历不一样,认知水平存在差距。从反馈情况看,我选择的拆页对于非会员来说,难度过大!今后在选拆页时,一定要考虑学习者当前的水平,以学习着为中心选择拆页。

第二个掉坑收获:一场活动有开始也该有结束。

看到拆研班手册里要求的必做任务之一是组织一场活动,感恩伙伴们的链接支持,我发起了“春天的约会”活动,邀请大家一起去玩。活动的前期准备和现场的情况都让人感觉这次活动都很投入,既加深了彼此的联结,也为下一次活动造势。师父给我反馈,活动有开始也应该有收尾,让大家聚焦今天的收获和下一步行动计划,促进更好的成长。

第三个掉坑收获:只要“做”,问题就能解决。

因对现场设计活动完全没有概念,我对如何做好TTT便签有了很多的期待,希望自己能把书中提及的概念和措施多次实践并改进。然而,自己迟迟未动笔,总觉得应该先选概念片段把概念讲情况,再选带how的拆页,指导自己如何设计活动。对于概念的拆页,我拆解起来比较费劲,但不选有概念的拆页又觉得自己没把课程设计概念讲清楚是不负责任的,陷于这样的两难中迟迟没有动笔。在最后的完成时限到了的时候,我在当天下午出差回来的动车上选拆页,用3w1h模型进行拆解,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概念并不那么重要,先把可以怎么做拆解清楚,实践起来,就能解决问题。

第四个不用掉坑就已经收获:陪伴赋能是拆书帮代代传承的血脉。

在阶段任务完成的截止时间点前,我还在敲键盘写作业,我们的小组长吴韬给予了大力支持,跟我一起熬夜,为的就是能让我完成作业;观察家崔咏、叶丹结合我们进展的任务,给我们综合指导让我们能力大增;同组的哈哈,完成线上课后在群里呼:哪位需要线上课心得?直接拉群毫无保留地将其在线上拆书课中遭遇的情况跟我们分享,避免我们线上课手忙脚乱;班班特意找来阿拉丁老师3小时拆书课讲解,还给大家体验到了提问的技巧。最关键的是我们一起相互陪伴、相互扶携,陪伴赋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