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限制你的,往往是你的能力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感慨的说:“人哪,最重要的是先想清楚这一生要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好像很有道理,每个人都觉得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首先要规划清楚你想去哪儿?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这样做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这是个陷阱!
为什么?
因为当你在想,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你就已经被自己目前所处的认知水平给局限住了。
你现在所能够想到的那个范围,就是你此刻的认知水平的巅峰。
而你此刻的认知水平巅峰,很有可能会局限住你整个人生发展的方向和节奏,这也叫作能力陷阱。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熟悉,越是能力强的这些技能,越容易把我们牵绊在此时此地的当下。
就像如果你问8年前的我说:“刘星,你现在想清楚了吗?你未来想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回答会是:我想成为一个销售高手,或者销售专家。
因为当时的我正在做销售,自我感觉做的还不错,同时也没有其他的能力,当时的我不会想到今天我会管理一家公司,我会给企业老板讲课,我会开始写作……
2
先做事,再思考
过去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都天然地认为你肯定要先想清楚,不想清楚怎么做呢?
但就是这个“不想清楚怎么做”这句话,导致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的生活,重复着自己的人生。
但是,很多事情,你根本想不清楚,因为你从来就没有做过。
你也不知道人家到底是怎么做的。
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你没有做,你只能在那儿不断地想,你在自己的思维陷阱当中不断地想这个问题,它是不会给你带来改变的。
你只有像一个领导者一样地去做,你才能够像一个领导者那样去想,你才能有所改变。
这跟我们过去做事的方法完全不一样。
过去我们做事的方法是什么呢?
思考、规划,设定目标,然后再慢慢地行动。
但是这个方法是不靠谱的,原因就是我们过早地设定了目标。
而事实上你应该反过来做。
怎么样反过来做呢?
先做事,再思考。
先向那些领导者学习,那些领导者怎么做的,学着他做,做着做着你的思想就会发生改变。
随着你的事业不断地扩张,你所要去接触的,所要解决的问题跟过去变化了,这时候你再重新界定自己,你才有可能界定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亚里士多德其实在2000多年前,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多做好事,就变好人。“
你怎么才能变好人。不是说你突然变成了好人,再做好事,而是你每天坚持多做好事,做着做着你就变成好人了。
只有改变做事的方法,才能够真正改变我们的人生,也就是先行动再思考的过程。
那么怎么改变?
改变一定是由外而内发生的,而不是由内而外发生。
你期待一个人由内而外地发生改变,那得顿悟,那得需要极高的天分和悟性,就像瞬间被击中了那种感觉。
而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人修炼,都是先去实践、先去做苦工、先去做官,把自己磨得皮糙肉厚,然后有一天你才突然会灵光乍现,觉得自己明白了一些事,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所以我们需要像一个领导者一样地去行动,并且要努力地做一些之前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
就像写作这件事,从大学开始到现在我大概读过1000本以上的书,听过的书更多。或许爱阅读的人都有写点东西的冲动,所以很多年前我就有写作的想法。
但是一直没有开始?
为什么?
因为没有写过,除了上学时候写过作文和平时写的日记,我不知道该怎么写。
所以我这些年一直在想到底怎么写,写什么主题,写完之后该怎么变现?
想了很久,一直没想明白。
直到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一个做民宿的朋友的讲座。
他说他现在开始做视频号。
我就问他:“打算拍些什么?怎定位的?后期准备怎变现,整个闭环是不是都想好了?”
他说:“没有,先做起来!“
以前做民宿时,也不了解这个行业,也不知道怎么做,先找到行业的标杆,领导者,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先做起来,慢慢的就做好了。
听完我触动很大,于是我开始看那些写文章厉害的人在做什么,在写什么?
然后我就开始写起来,不停写,写着、写着,我已经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了,那就是:写一些个人成长、经营管理方面的文章。不仅能让自己成长,还能够影响他人。
这就是一个“先做事,再思考”的过程。
行动会改变你的状态,从而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你对这件事的认知。
3
像艺术家一样去抄袭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像艺术家一样去抄袭”。
当然不是说让你去抄别人的论文,这是两回事。
什么叫“像艺术家一样去抄袭”?
马蒂斯和毕加索,这是一对死敌,也是好朋友,还是搭档。
马蒂斯看到了非洲的艺术品之后深受启发,创造了野兽派,画了几幅画。
毕加索看到了马蒂斯的画,震惊了!
他马上用一个下午跑去博物馆看非洲的雕塑,看完之后回家画他的画,超越马蒂斯。
马蒂斯心里很清楚,毕加索,你就是学我!
但是毕加索比他学得好、比他更厉害、比他更革新,这就是“像艺术家一样抄袭“的过程。
你必须得有一个互相借鉴的对象,向他人学习,让自己不断地进步,这才能够让你成为真正的未来的自己。
但是如果你喊着一个口号,我只会做这个,我只擅长这个,那个我没做过,还没想清楚,那你就永远待在当下。
曾经有一个管理学家——哈佛商学院的一个教授,他说:“如果你想要成功,最有效的方法是你装作自己是这样的人,最终你就会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不是叫你去诈骗。诈骗是装作自己是个骗子,最后真的成为一个骗子。
而是要装作自己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领导力的人、有责任心的人、有理想的人,你照着这个方式去做,做着做着你慢慢地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这个就跟我们前面讲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多做好事,慢慢地成为好人是一样的道理。
4
转变之旅
当我们开始先行动,后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走上转变之旅。
在走上转变之旅时,很多人会说,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设定一个目标,我想象一下改变以后的自己什么样。
很多成功学励志的课程都是让你去构思,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你是什么样。
不是说这样做完全没用,但这是最后一件事,你五年以后、十年以后什么样,什么时候知道呢?
十年以后你就知道了。
所以,你现在根本不用想这件事,这是最后一件事。
但,不是说这个转变的过程不能够预测,我们可以预见的有五个阶段。
这五个阶段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第一个阶段:发现差异
如果你今天看完这篇文章,觉得突然被警醒了一下,你去发现差异,去看看你目前你是谁和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有什么差异。
比如说,你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你去找现在最了不起的艺术家,看看你和他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差距在哪儿?
然后增加采取行动的紧迫感。
有很多人不愿意行动,所以我们经常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来要求自己和别人行动。
胡萝卜,就是你努力做,做得好,就给你奖励。
大棒,就是你不做,或者没做好,就惩罚你。
但是,胡萝卜加大棒不但对管理团队无效,对管理自己也无效。
为什么?
因为改变真的太难了,胡萝卜和大棒,都不足以让你有动力去改变。
真正有动力让你改变的东西是什么?
是差距!
我为什么会走上这条改变之路?
因为我发现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很难再有大的突破,我必须做出选择,寻找新的方向。而我要写作,跟那些动辄文章阅读量10几万,而且拥有大量粉丝的人之间差距太大。
这种差异上的压力和我们自己选择的这种动力结合在一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发生改变。
因此第一步叫作发现差异,去找到自己对标的对象,增加自己采取行动的紧迫感。
第二个阶段:只加不减
也就是说你要改变自己,那么你可以给自己增加新的角色或者行为方式,但是你不需要这么快就放弃旧的行为方式。
然后增加外在表现力,获得一些容易得到的成果。
比如,你要写作,先写起来;你要拍抖音,先拍起来;你要做公众号,先做起来。
先积累粉丝,哪怕只有十个八个,慢慢来。但是你原来的工作你不用一下都放弃。
第三个阶段:混乱迷茫
就像你开始写作以后,你不知道怎么写,绞尽脑汁写不出来。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遭遇挫折。
你需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新旧角色转换或者行为方式上,你会感到精疲力尽,受到周围人反对,从而进步之路受到阻碍。
大家会说,你就把你那事干好就行了,干嘛搞这么多事,瞎折腾?
他们会不断希望把你拽回到原来的那个道路上去,这是难免的。
比如说一个家庭主妇想要创业,跟老公说“我出去创业去了”,这时候你会发现困难重重。
家里的孩子、老人、老公、闺蜜都会想办法把她拉回到原来那条路上,因为这样大家最舒服。
第四个阶段:重新设定前进的方向
你之前的挫折会给你带来更大的其他的问题,是时候将外在的表现内在化了,反思新的经历,来重新检验过去的目标,从而提出新的目标,这是第四步。
第五个阶段:内化
什么叫内化?
当你把这个东西变成了你自己内在的东西的时候。
你一开始学李白,到最后可能把自己学成了杜甫,这完全有可能。
你自己学马蒂斯,最后学成了毕加索,这就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你逐渐地获得真正的力量,你在做这个事的时候,不需要脑子里再去想领导者是怎么做的,你就做就好了。
因为这已经变成了你的事,你已经变成了领导者,这叫内化。
当你走完到内化这一步的时候,你的改变就已经实现了。
写在最后:
改变的核心是我们要先做,再去思考。
给自己找到一个需要去模仿、学习甚至是超越的对象,然后给自己提出一些行为和动作上的要求。
只有我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我们行动了,我们迈出了这一步,我们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唐僧取经的团队,都是在取经的路上遇到的。
朱元璋打天下的队伍,也都是在战斗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像一个领导者一样去学习、工作,你才能像领导者一样思考,进而改变人生。
只有改变做事的方法,才有可能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