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归经
苦、辛,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釆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陈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 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外表面橙黄色至棕褐色,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干燥。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的条状或丝状。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和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气香,味辛、苦。
复方
1.温胃饮《景岳全书》
人参3~6克(或用至30克)白术(炒)3~6克(或用至30克)扁豆(炒)6克 陈皮3克(或不用)干姜(炒焦)3~6克 炙甘草3克 当归3~6克(滑泄者勿用)
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温中和胃。治脾胃虚寒,呕吐吞酸,大便泄泻,不思饮食,妇人脏寒呕恶,胎气不安。
下寒带浊者,加破故纸3克;气滞或兼胸腹痛者,加藿香、丁香、木香、白豆蔻、砂仁、白芥子;兼外邪及肝肾之病者,加桂枝、肉桂,甚者加柴胡;脾气陷而身热者,加升麻2克;水泛为痰,胸腹痞满者,加茯苓3~6克;脾胃虚极,大呕不吐,不能止者,倍用参、术,加胡椒0.3~0.6克,煎熟徐徐服之。
2.达生散《丹溪心法》
大腹皮9克 人参 陈皮各1.5克 白术 芍药各3克 紫苏茎叶1.5克 甘草(炙)6克 归身尾3克
上药作一服。加青葱叶5片、黄杨树叶梢7个,或加枳壳、砂仁,水煎,食后服。怀胎八九个月时服十数帖。
主治主孕妇气血不足,胎气不调。
春季加川芎;夏季加黄芩;气虚,倍参、术;气实,加香附,倍陈皮;血虚,倍当归,加地黄;形实,倍紫苏;性急,加黄连;有热,加黄芩;湿痰,加滑石、半夏;食积,加山楂;食后易饥,倍黄杨树叶;有痰,加半夏;腹痛,加木香、肉桂。
3.来复丹《扁鹊心书·神方》
陈皮(去白)6两,青皮6两,大川附(制)6两,五灵脂6两,硝石3两,硫黄3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白汤送下。
主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心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
4.陈皮葵根汤《产科心法》
处方广皮2钱,生黄耆5钱,当归2钱,皂角2钱,蜀葵花根1两(切片)。
用法用量水3碗,酒1杯煎,分2次服。
主治肠痈初起未穿,小腹痛,小便不利,六脉微缓,不作寒热者。
5.调元散《景岳全书》
人参 白术 陈皮 厚朴(制)香附各6克 炙甘草 藿香各1.5克
上药每服3~6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健脾理气。主小儿变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6.振中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术18克(炒)当归身6克 陈皮6克 厚朴4.5克 生明乳香4.5克 生明没药4.5克
水煎服。
主治健脾化湿,活血通络。治腿疼、腰疼,饮食减少者。
备注本方重用白术,以健补脾胃,脾胃健则气化自能旁达。且白术主风寒湿痹,《本经》原有明文。又辅以当归、乳香、没药等通活气血之药,不惟风寒湿痹能开,而气血之痹作痛者亦自开也。
7.十香丸《景岳全书》
处方木香 沉香 泽泻 乌药 陈皮 丁香 小茴香 香附(酒炒)荔核(煨焦)各等分 皂角(微火烧烟尽)
上药为末,用酒糊为丸。如弹子大者磨化服;丸梧桐子大者,汤引下;用于痛疝之属,温酒送下。
主治行气,散寒,止痛。治气滞寒凝所致的胃痛、腹痛、疝痛等。
8.白茯苓陈皮丸《洁古家珍》
白茯苓1两,陈皮1两,干生姜1两,人参1两。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主治脾胃虚弱。六脉俱弦而指下虚。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窄狭如绳束之急,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
如脉弦或腹中急甚,加甘草3钱(炙);秋减姜1半。
9.佛手散《普济方》
米壳4两,人参6分半,川芎6分半,陈皮6分半,没药2钱半,乳香2钱半,麻黄1两,当归1两,甘草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3钱,水煎服。
主治诸疮痛不可忍。
10.八珍糕《成方便读》
白术、白茯苓、怀山药、莲肉、芡实(皆放饭上蒸透,晒干,微炒),陈皮3两(焙),甘草3两(焙),腊米(炒)3升。
上为末。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但觉形体羸瘦,不能胜苦劣之药者。
方中白术、白茯苓、怀山药、莲肉、芡实用量原缺。
各夫药之治病也,皆以偏治偏。故药能治病,不能养人,食能养人,不能治病。是以一切病之久而不愈者,皆当调之以甘药,以食物之适于口者,即脾胃之所补,土旺则自能生物,生生之气,自可源源而来。以上诸品,皆系纯甘之味,而无杂劣之性。陈皮以行其滞气,米谷以致其冲和,作而为糕香甘可口,虽为食料之需,实亦治病之一法也。
文献摘录
1.《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陈皮,味辛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其用有二∶留白补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气。
2.《药鉴》
气温,味辛微苦,气薄味浓,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必须年久者为美。去白性热,能除寒发表。存白性温,能补胃和中。与白术半夏同用,则渗湿而健胃。与甘草白术同用,则补脾而益胃。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有甘草则补肺,无甘草则泻肺。故补中汤用之以益气,平胃散用之以消谷,二陈汤用之以除痰,干葛汤用之以醒酒。予尝用陈皮一斤,滚水泡去白令极净,乌梅大草青盐各四两,浓煎取汁浸透,晒半干,再入白糖六两拌匀,用紫苏叶薄荷叶上盖,蒸一炷香,每用少许,不拘时常服,治久嗽痰火,长服健胃和中,解酒毒。
3.《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辛苦,性温无毒,入肺肝脾胃四经。主下气消食,化痰破结,止呕咳,定霍乱,疗吐泻,利小便,通五淋,逐膀胱留热,杀寸白诸虫,核治腰痛疝痛,叶治乳痈胁痈,肉能止渴,多食令人气逆生痰。去白者兼能除寒发表,留白者兼能补胃和中,微炒用,产广中,陈久者良。
4.《本草新编》
橘皮,味辛、苦,气温,沉也,阴中之阳,无毒。陈皮治高,青皮治低,亦以功力大小不同也。入少阳三焦、胆腑,又入厥阴肝脏、太阴脾脏。
青皮,消坚辟,消瘟疟滞气,尤胁下郁怒痛甚者须投,却疝疏肝,消食宽胃。橘红名陈皮,气味相同,而功用少缓,和中消痰,宽胁利膈,用之补,则佐补以健脾;用之攻,则尚攻以损肺。宜于补药同行,忌于攻剂共享。倘欲一味出奇,未有不倒戈而自败者也。
5.《本草经解》
气温.味苦辛.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陈皮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无毒.得地南西火金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滞.滞则一切有形血食痰涎.皆假滞气而成瘕.瘕成则肺气不降而热生焉.陈皮辛能散.苦能泄.可以破瘕清热也.苦辛降气.又主逆气.饮食入胃.散精于肝.温辛疏散.肝能散精.水谷自下也.肺主降.苦辛下泄.则肺金行下降之令.而下焦臭浊之气.无由上升.所以去臭而下气也.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味苦清心.味辛能通.所以通神也.
6.《本草备要》
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为气母,肺为气龠。凡补药涩药,必佐陈皮以利气)。调中快膈,导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顺气为主。洁古曰∶陈皮、枳壳利其气,而痰自下),利水破症,宣通五脏,统治百病,皆取其理气燥湿之功(人身以气为主,气顺湿除,则百病散。《金匮》云∶能解鱼毒、食毒)。多服久服,损人元气。入补养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圣济》云∶不去白,反生痰)。
本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用药指导,若需用药,请遵医嘱;若需采收买卖药品,请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