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我们的老朋友周朝吧。
周朝是在太王的时候开始进入文明的,太王是周武王(发起战争者)的曾爷爷。这时,周人还住在窑洞里,也被商朝这些大朝视为戎狄,跟蛮夷差不多。所以当太王意识到这一点时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古公迁岐,太王带领先进的人民迁入岐下,并且带着幼子季历,而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则固守原地,并建立虞国,太王学习了商朝的文明思想,摒弃陋习,摒弃了原本的居住方式,婚姻方式,还开始制定官职,模仿了一系列商朝的社会制度。就这样整整发展了20年,没有任何征战,内部制度不断完善,太公在积蓄力量。他深知想要真正的让周朝安定下来只有成为天下共主,也就是取代商王朝。但是实力差距太大,一代两代的积累可能还不够,于是他的目光投到了文王这里。自己完善计划之外,就是为后代打好基础了,许多方面都开始有了基础,虽然这些他自己都用不上。不过在后面都将至关重要。这次行动只迁到岐下也是为了试探商王的反应。
这时东南方的商朝正很烦,那群戎狄干什么不好,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让商朝不舒服。商朝这时候看到了周,那地方远啊,对自己没有半点影响,但周朝也挺大了。。。如果要打起来又要多很多麻烦。不过看他们挺文明,好像可以交朋友的亚子。于是决定赏赐点东西让他给自己打工,这样戎狄和周朝两败俱伤,自己则坐享安生日子。说干就干,联系到周王朝,让他领一些田地和宝器,从此成为打工仔。
这时,周王已经与姜氏通婚(后面诞生了姜太公的那个)建立了姬姜联萌拉拢了许多部族,实力确实不错,但是跟戎狄打还是吃力,这时季历想到一个人(儿砸,人力物力计划,爸都准备好啦,照着做就行啦)终于太王提前安排好了的虞国派上用场了,两个小邦刚好深居戎狄内部,配合起来剿戎狄比较容易,太公死后季历继位才三年就大举征战,由于太公二十年的积累,季历可以放心的大肆征战而不会导致内部问题,几度得到了商王的赏识,甚至得到了牧师的职位,牧师在古代可是诸侯之长的意思。在商朝的合法认可下周朝很快合法占据商朝的西北,并且步步紧逼,但是依然是明恭商廷,暗图扩展,终于季历在攻占翳徒之戎后,认为力量积蓄够了,于是不再遵循父亲大人的计划也就是蓄势待发,从长计议这一计划准则,而是决定试探商王一手。
提着敌军头目的人头去商王朝报喜,计划如果对面不为所动就大举进攻。商王十分欣喜的接见了对方,发自内心的大肆赞赏,然后想。这个姓周的喜欢打架,西北好像没有给他打的部族了,让他打东南的?不行,他会像打西北一样愈战愈勇。。。那么,如果继续放任就只能开战了。擒贼先擒王,从总指挥下手,于是季历便被囚禁致死。商王马上给周文王送去了部族的女子,给人家赔礼道歉,心想这个新人不可能会征战了,他根本不会打仗。(看名字就是个不会打架的)这里插一嘴啊,为什么要送女子,这是希望通婚,在古代通婚是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一般而言两个通婚的部族都关系特别好,可以巩固统治。第二天,周文王打过来了,虞国毕竟是亲族,也决定帮一把,商朝还是免不了一顿揍。最后商朝毕竟国力雄厚而且早有防备,赢了,决定把这个小老弟治的服服帖帖的,于是在西北让信任的诸侯设立了虞,芮两国,又阶段性的建立了耆,邘阻断周朝直接攻入商朝的可能。因为讨伐,周王朝岌岌可危,不仅国内退回岐下,叔叔的王朝更是受到毁灭性打击,同时还有一个噩耗,就是当时气候所迫,西北方的气候越来越干燥,干旱不断向东南方延伸,能用的耕地越来越少,虞国迫于无奈,西是荒漠,东是商朝,北是戎狄,只有唯一一条路了,就是南迁,于是竟然逞东夷和商朝征战的空荡在东南安了家,史称吴国,戎狄也需要食物,于是开始进犯周朝,为了保存实力,周文王带头披荆斩棘,开垦荒地。最终以战争为先导,用食物和布匹交换铜矿石和牛马羊还是稳定了局势重新发展。商朝也迫于环境压力,只好向东南征伐,没空搭理周朝。于是夹缝中,文王挣扎了40年。这四十年,文王不断恢复国力,卧薪尝胆,开始塑造一心为商朝的形象,由于能力出众得到了商王的重用,成为商王手下三位重臣之一,同时南下,越过秦岭,占领了南方的巴国,震慑一方,得到了南方诸国的认可。
终于积蓄好力量后,却发现,额,完了,没有能够制定战略的人才,周朝毕竟只是一个商朝的附属国,地理位置就远不如中原地区优秀,本身的硬实力不可能拼的过商王,只能通过战略手段才能获胜,于是一直在招揽人才,这时他想起一个人(孙砸,人力物力计划爷都给你准备好啦)于是这时,他遇到了姜子牙。由于早期太王与姜氏通婚,于是姬姜的联盟一直关系很好,姜子牙也乐于辅佐,于是开始建议文王高调修德,举个例子。后来文王在崇国君主的陷害下被囚禁,但是毕竟是纣王,所以并没有受到刑罚,而出来时就用土地感谢商王没有对自己用刑,高调的向世人展现自己的仁德。此时,那姓商的属实是给他恶心到了(好家伙玩德是吗?我活到今天还没遇到过对手)于是十分信任的将崇国供了出来。外人看商王竟然那么信任周王,而周王还是给崇国扬了,以及后来还把商扬了,纷纷开始不满,所以这些行动都开始有了一定的道德阻力。
虽然筹备了许久,但是虞和芮的战略位置实在优越,咬的很紧,虞、茵两国,一在东、一在西,比邻而居。芮国处地刚好扼关中进入中原最为便捷的蜻函古道的入口,虞国南越黄河则可扼晴函险道的出口,且控制着通往汾河谷地东越太行山扮商之背的要冲。而且要攻占商都必须打下来,这就需要一个时机,这时文王想起一个人(孙砸,人力物力计划爷都准备好啦)这时祖祖辈辈修的德起作用了。当时虞和芮正在争抢田地,听说周人公正廉明,慕名而来请周王评理,一路上看到了周朝的制度完善,人民和谐,打心底佩服,再加上商朝的压力全在东南,实际上跟西北的沟通不多,所以虞和芮倒戈了,从此文王这才可以征伐耆,邘,崇国。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这之后,周朝态度大变,从毕恭毕敬变成了态度强硬。其根本原因是周文王平虞、茵之讼后,控制了憧关至晴函一带的天险要塞,由战略劣势迅速转变为战略优势,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主动发动军事进攻
耆,邘两地为什么被周朝如此在意呢?意图大概就显现出来了。拿下耆,显然是为了牵制商军,使之不免后顾之忧,既能为侯后周主力的渡河牵制部分商军,也可在周军进攻商都时以为奇兵,起到夹击配合的作用。拿下邘,显然更在于确保盟津渡口的安全,阻止商军在黄河设防,从而为主力部队的安全渡河提供保障。所以要攻打商朝,这两地必须拿下,还好在虞,芮的放任下,这两地很快被击溃。下一站就是崇国,这一战不太轻松,按照计划,崇国属于伊洛地区,这个地区成为了后来灭商的最大的战略基地,其中的洛阳更是易守难攻,不仅可以向北进攻商都,亦可东出隔断商人的南北联系。由于崇国本身硬实力优秀,同时君主也是有胆量举报文王的那个,所以跟周朝拼了很久。伊洛地区终于拿下后,文王正在用心经营时,不幸暴毙。从此文王的统治结束。武王继位。
虽然占领诸多战略重地但是如果受到了商朝的进攻还是可能前功尽弃的,所以武王决定试探一波(祖传试探)。在离商朝很近的盟津进行了盟津观兵,在这里他让将士们知道,虽然文王暴毙,但是计划不会终止,而他将会践行所有曾经文王的计划。就这样一方面得知了商朝不为所动,一方面又检验了人心是否归周,巩固了武王在军中的威望,一方面巩固了父亲好不容易打下来的伊洛地区。但是为什么商王没有理他呢?因为商王打算以不变应万变,商朝的兵线分为左中右三师,如果这时贸然出兵,商朝必然将攻打蛮夷的军队召回,而商王根本没把周朝放在眼里,他知道周朝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攻占商都,他只需要准备好左师和部分奴隶就可以直接瓦解周朝的一切攻势,大臣的话他也听不进去,作为一个从出生到现在从未打过败仗的天才,商纣绝对信任自己的直觉。
也就是商王的自信让他遗漏了许多细节,周朝在文王被陷害之前一直是以商朝为轴心社交的,一度成为三大重臣之一,宫中的官吏可以直接与其接触。
周朝一直在树立仁德和尊神的形象,且有意与商王的暴虐形象形成对立。而自身虽然为国为民,但是改革过于激进,引起了大量人民和大臣的不满。
商朝一直在等待最终战役,但是由于周朝伐商已经是人尽皆知,所以周朝的行动没有人会禀报。
以及人民的刻板印象,顺天着昌,逆天者亡,商朝刚刚开始讨伐夏时为了迎合人民沿用这种说法,可惜后面没有开创新的制度,导致周朝钻了空子,当年的角色在自己的手中互换了。彼时彼刻正如此时此刻。
商王的疏忽,给了周军最后一个机会,管。管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周军在师渡盟津、开赴朝歌之前,仍然先发兵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因为周族军队在决战前占领管邑,守住这一交通枢纽,既能北上威胁商都,又能在主力部队奔赴牧野时,有效地保护其侧翼及后方的安全,抵御周围敌对势力可能发动的袭击。在这里有一条可以快速行军的大道,所以,筹备四代的世纪之战终于在周武王手上开始了。
周军发起总攻,带领部队日夜兼程冲向商都,路上与胶鬲(姜太公安排的间谍)会面,安排了时间,再在连续的天灾中,风雨无阻,赶到了牧野,此时,正是傍晚,夜黑风高,一位大臣赶紧传来消息,由于周王伐商人尽皆知所以没有任何人禀报,到眼前了才知道。商王很自信,把这堆喽喽搞定,就可以安心对付东夷了。然而提前安排好的间谍建议商王,让蛮夷打头阵,商王想17万人打他区区五万人不到,也用不了怎么布阵,于是欣然接受了。而周武王那边则嘱咐士兵,主动归降的敌人不要杀,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同时期,胶鬲开始鼓动内部奴隶造反,临阵倒戈。于是周王首先让巴蜀之师在战前表演,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大批大批的奴隶开始倒戈,此时周人带领精锐冲锋进了敌阵,商军就此溃散,有倒戈的,有逃跑的,有腹背受敌的,有残肢,有鲜血,一望无际的牧野上布满了被践踏的鲜血横流的尸体。商王只是静静的走了,他从来没有失败过,根本没有处理过这种情况,在百感交集中,这位傲世的天才,将自己献给了神明,献给了商朝。
参考文献
1 张强.“周武王与牧野大战”研讨会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06):57-58.
2 李修松.牧野之战并非以弱胜强[J].安徽大学学报,1986,(03):82-83.
3 王瑰.间谍胶鬲与牧野之战周的胜利[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9(02):26-28.
4 郭霞.牧野之战的史料新证[J].兰台世界,2008(16):48-49.10.16565/j.cnki.1006-7744.2008.16.009.
5 张富祥.姜太公吕望的军事思想[J].孙子研究,2016,(02):82-87.
6 孙作云.关于灭商以前周族社会的发展[J].历史教学,1979(06):2-9.
7 王瑰.周灭商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