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眼下正值县级领导班子换届的关键时期,有一批新的同志将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有一批超龄的老同志将退下来,也有一批原来在政府领导岗位上的人将不再提名而转岗至人大或政协,还有一批同志留在原来岗位上。
面对个人的进退流转,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努力做到“进”不自大、“退”不失落、“留”不自馁、“转”不浮躁。
优秀的同志很多,而领导岗位有限,总有很多有资历、有实力的同志无法得到提拔重用。因此,在换届机遇面前,我们要提高站位,牢记服从组织挑选和事业需要是党员干部对待个人进退留转的正确态度;要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理性平和、豁达开朗的良好状态,特别是要学会放低期望值,“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看淡个人得失,不至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2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往往是一个规矩或习惯,但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平等或对等的往来常常也难以实现或者可望不可及。
比如对于我们喜欢的明星,我们可能会追星,但明星一般不会认识我们也不太可能理睬我们。再比如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某类群体中的佼佼者、那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们,他们以及他们的作品会令我们惊喜、令我们羡慕甚至崇拜,于是我们欣赏、我们点赞、我们留言、我们评论,我们情不自禁地表达内心的欣喜与喜爱。但他们一般不会回复或者一一回复我们。如果某人是真正的大咖,却总在回复每一位粉丝或人们的留言与评论,相信那是他团队的工作人员在运作,而不会是他本人回应的。
曾看到简书上有一位非常高产的长篇小说作者,高产到什么程度?好像是平均每天三万字。她就曾直说:“请不要在我文后点赞,更不要留言,我就是一个长篇小说创作者。你们不要期待我的回复。”
因此,作为普通作者,我们要学会放低期望值,不要总期望自己的文章被广泛阅读、点赞或者夸奖;同时,也不要指望我们对他人的点赞、评论总会得到回应或者回复。还是这个道理,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再说,对于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以及他们的作品,我们表达自己的喜爱,如果总期望得到回报,那我们爱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真正爱对方。
我们有表达自己喜欢的权利,我们可以把某明星或偶像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但对方则有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不同对待方式的权利,我们不必强求也无力、无法强求。
3
再简要说一个老话题。
望子成龙是每个为人父母共同的愿望,但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才。
有一个并不少见的现象几乎可以说是规律:孩子入学前,父母、爷爷奶奶几乎逢人便夸,我家孩子多么聪明、如何伶俐、怎样与众不同;孩子上小学后,夸奖逐渐减少了,失望渐渐产生;孩子读中学后,可能大失所望甚至为此身心疲惫。
为什么?是我们做家长的期望值太高了,没能理性、正确对待,甚至是我们自己害了孩子。
4
凡此种种,都属于“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范畴。
放低期望值,却往往总有收获,甚至时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一句话大致是这样说的,我们只顾奋力奔跑,结果如何就交给命运或者上帝吧。
外一篇:浓与淡以舒适为轴
浓与淡,先从饮食口味说起。曾经有这样一首歌,说全国各地人的口味:“安徽甜,湖北咸,福建浙江咸又甜;宁夏、河南、陕青甘,又辣又麻外加咸;山西醋、山东盐,东北三省咸加酸;黔赣两湘辣子蒜,又麻又辣数四川;广东鲜,江苏淡,少数民族不一般。”
客观环境是饮食习惯产生的前提,就像上面歌谣中所唱的那样,北方人的生活环境与习性决定了他们以咸为主的饮食习惯,南方人则更喜欢酸甜的东西。
无疑,当地人吃当地菜,浓或淡成了习惯,一般来说会是舒适的。当然也不是绝对,具体到每个人之间又会有差异,适合自己的就是舒适的。
再说喝酒。有人喜欢高度的,有人习惯低度的;有人喜欢清香型,有人偏爱酱香型;有人喜欢洋河蓝色经典,有人则喜欢国缘系列……各种类型,不一而足。几乎说不出什么规律与原因,就是习惯于喝某种类型的,喝了舒适。
朋友圈里人与人相处中的浓与淡,个人以为更应以舒适为宜。
比如我们有个写作与诵读群,一二十个人,总体相处得较好,为此当中一位我们当地的作协F主席曾写过一篇《当鲜花遇上安慕希》详细描绘了这个群以及每位成员,可谓形象生动、入木三分。不久之前,W作家出版了一本文集,群中文友纷纷阅读并提笔撰写书评,正常生活在南京的L姐写得精彩,投给五家杂志五家全部刊发出来,友情、乡情浓得化不开,令我们大家激动又感动,舒适指数当然非常高。
有一高中同学L,当时与我不是同一班级的,加微信之后成为微信好友若干年。L同学发朋友圈并不频繁,内容多为休息天陪老母亲、儿子等家人到公园转转的图片和极简单的文字介绍。由于我微信好友较多,平时忙起来没时间看朋友圈,因此点赞、评论较少且不及时。但L同学对我所发图片、文字以及链接的关注、点赞却一直没有间断过,有时简短的评论总让我感觉恰到好处、温暖如春。
当然,这样的朋友肯定不止一个,比如另一个初中同学T,那时候与我也不是一个班的。他的成绩比我优秀,长得浓眉大眼、端正帅气,而且皮肤特别白,人生事业发展得也顺利。有一年,他的团队为我们编制一个专项规划,最后我们没有釆用,一分钱补贴也没支付。本以为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感情,可几年下来,事实证明他真的就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些朋友,正如一首歌曲唱的“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平时相处虽是淡淡的,可情谊却是浓浓的,感觉十分舒适。
也有一些微信朋友圈中的朋友,熟悉的或者从未谋面的,他们性格直率,为人热情,处事果断,自我感觉良好。中午休息时间、夜里十一二点或者凌晨三四点钟,仍是他们活跃的时段,“嘀嘀”一声响,一个链接、一段视频、一张图片……发了过来,有时会吓我一跳。我当然十分珍视他们对我的认同与信任,但他们这种表达方式浓烈得让我有点吃不消,哈哈~~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无论浓与淡,关键在于能让彼此都有较好的舒适度。当舒适度较低的时候,缘分差不多自然结束了,或者本不是有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