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喜欢文字,很单纯的喜欢。
小学时的我,是对书兴趣最为浓厚的时候,如饥似渴地读,不限范围。大多是囫囵吞枣,但不以为意,只是享受读书的那份快感,也在不断地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类别。
到了初中,似乎很少能有那种快感了,也许是学业的加重,也许是电子设备的更新发展,读书的时间变少了,书,也大多变成了诗词,文言之类的,虽然书的种类大多固定了,但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失为幸事。或许因为书看的少了,或许因为那时身边没什么朋友,有时会有一种莫名的孤寂,试着与之和解,消化,就有了提笔的冲动。一开始是随笔散文,后来开始写诗,现代、古体,又胡乱着填词作赋。那时候,我还对那些平仄、格律、词谱懵懵懂懂,就随便胡写,只要自己觉得押韵就行,那时也只是初步了解了韵脚。
时间很快,上了高中。高一时,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语文老师,她也喜欢诗,经常让我们写周记,也让我们写诗,我写周记就是写诗,一开始还担心诗字数不够,会被打回来重写,没想到最后评分很高,还在一旁写了评语。时间久了,难免有些沾沾自喜,后来被她一句评语惊醒“诗歌不是辞藻、意象的堆砌”这句话给我的影响很大,现在依旧铭记在心。可惜,高一下学期刚刚过半,就进行了文理分科,换了语文老师。之后繁冗的学业,枯燥的生活似乎使我失去了灵性,于是索性放弃了现代诗,开始专攻古诗词。读了王力的《诗词格律》,详细了解了诗词创作的要求,开始写近体诗,对着词谱填词。那段时间,也在诗词群中认识了不少朋友,有些散了,也有些一直都在,虽然平时不怎么联系,但却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有时会互相评论作品,交流创作心得体会,有时会互相推书,探讨一些文学现状以及思想问题。
因为高考的关系,不得不看那些高考必读书目。一开始,挺不情愿,捧着书,神游天外,许久也不翻一页,后来读进去了,就觉得这段不错,这句写得好妙,然后津津有味地看完整本书,所以直到现在,我看书的类别有没有绝对的固定,因为相信每本书都有着特点与独到之处。高二下学期,父母劝我放下诗词、课外书,专心学习,等到了高考结束,就随我干什么了(他们这个承诺没有兑现)老师也一遍遍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加上日益繁多的专业,一天天的题海,渐渐没什么时间看课外书了,只是烦闷时,依旧会提笔写诗。
后来,高考结束,那个暑假如今想来却是最为遗憾的,高考前想的许多事都没有去做,除了游泳,就是玩,发呆,大把大把地挥霍着突如其来的空闲时光,什么书也没看,只拼凑了几首诗词。两个多月后,开学了,在学校里买过不少书,但看书的速度、频率都很慢,有些书还未拆封。到了大一下学期,忽然意识到这样不行,于是把游戏全部删了,开始读书,提笔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