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世间》这部电视剧火起来之后,我就一直想看它的原版小说,但是随着电视剧的火爆,图书馆里这套书也借不到了——确切地说,是借不全。《人世间》有上中下三部,图书馆的书架上永远是缺一部或两部。
在电视剧火爆了一年半之后,这次我终于在图书馆看到了全套的《人世间》,当然毫不犹豫地借了出来。
《人世间》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书一百一十五万字,分上中下三部。我觉得如果等我将这三本大部头全部看完了再写读后感,可能会是篇非常长的读后感,也可能因为感想太多,反而到最后不知道写什么了。所以,我就每看完一部,就先写一部的感想吧。
上部
《人世间》上部主要写的是纹隔时期的事,也是周秉昆兄妹三人的青年时期。
秉昆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万事都轮不到他操心,所以他从小就是个心思简单的人,只是后来哥哥姐姐都去插队了,家里只剩他一个孩子,他才开始学着凡事多上点儿心,多承担些责任。
因为秉昆曾有一个时期跟在哥哥姐姐们旁边,听他们读书、分析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深受影响,不知不觉便也养成了对自己的言行认真分析的习惯。这是文学间接给予他的一种能力,也是他与其他青年的不同之处。这一点不同之处,也使得秉昆能一直葆有做人的良知,即使一直生活在底层环境,也并不低级庸俗,有一种难得的单纯和淳朴。
比如秉昆第一次去郑娟家送钱,郑娟的盲弟弟请求他以后继续来送钱时,给他跪下了。之后秉昆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后他悟到了一个道理:
“当别人对你下跪相求时,表面看来完全是别人的可怜,往深处想想,其实也未必不是别人对你的恩德,因为那会使你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而看清自己,总是比看清别人要难的。谁都希望看清别人,希望自己看清自己的人却不是太多。真实情况很可能是这样——自己内心里的丑恶,也许比自己一向以为的别人内心里的丑恶更甚。”
梁晓声在纹隔时还是个青年,他一定是那种在文化贫瘠的年代也仍然保持读书和思考的青年,书中有一段秉昆的思考,但我想,那一定是他自己当年的想法:
“他读了一些书籍之后意识到,如果一个人终生都缺少知识和思想,那么,他连一颗黄豆也不如。成吨的黄豆还能榨出豆油或酿成酱油,成群的没有知识和思想的人,除了体力和技能,就再也榨不出别的东西了。而被榨尽了体力和技能的人,注定是一个可悲的人。”
梁晓声的文笔简单朴实,不华丽,不精雕细刻,没有过多的修辞,语言很口语化,读起来轻松,又有亲切感。有些细节描写很真实,很细腻,比如这段:
“秉昆啊”三字从瘸子口中说出,而且说得情深意长,周秉昆竟一时有些受宠若惊起来。自从哥哥姐姐离开了家,除了母亲,四年里再就没谁叫他名字时还带出一个“啊”。人叫人的名字并带出“啊”来,即使实际关系不亲密,也还是很容易使双大方的认知距离大为缩短。
小说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符合人物自身身份的特点。比如写秉昆第一次看到郑娟,觉得她很美,“像小人书《红楼梦》里的小女子。”这种对美人的比喻就很符合秉昆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底层老百姓的认知。
还有这一段,很生动很有趣,不知道梁晓声当初是不是有过亲身经历:
德宝小声说:“快,趁这会儿都别穿着拖鞋了,让咱们下里巴人的脚充分享受享受地毯。”
原来桌下有地毯。
于是,三个青年都把脚直接放在地毯上,以近乎诗意的心情感觉着地毯的厚软与温暖。
《人世间》上部有500多页,写别人的感情生活、写别的事都很从容详细,但是我觉得描写秉昆与郑娟的感情,进展太快了。秉昆只是见过郑娟几面,也没说过几句话,几页纸的功夫,他们就上床了。我读着感觉有点突兀。
上部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政治形势最动荡的年代。为避免触发敏感词,对于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想,我就不多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