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老师根据蔡红铮老师在喜马拉雅说文部首540部中的学习讲了与牛有关的汉字知识。
古人认为,在畜牧业当中,蓄养的大的牲畜当中,牛是最大的,也是最重的。因为它最大,所以我们一般不说吹猪皮,吹狗皮,而是说吹牛皮。所以牛是大牲也。
我们说一件的件,那就是牛的分配的单位,每人一份就叫件。
《说文解字》说牛是“象角头三封尾之形”,“象角头三”指的是“牛”字的上半部,有三个分叉,左右是弯曲的牛角,中间是牛头。“封”指隆起的地方,即“牛”字中间那一横,表示凸起的牛肩胛,“尾”指“牛”字下面那一竖,就是牛尾巴,乍一看便以为是有头有尾的全牛象形,其实,“牛”字只是牛头的象形。
看甲骨文的这个牛字,它的字形只有牛头,上面的三竖,左右两边的是牛的两只角,中间的竖是牛头,所以叫“角头三”。下面是象征着牛的脸。
在甲骨文中,牛和羊都是画的头,因为它们跟古代的祭祀有关。牛和羊是把头砍下来做祭品的。与之有关的一个文化常识,叫做太牢和少牢。
牢,就是在祭祀之前先把牛牵到一个房间或者牛栏里关起来,第二天祭祀时才能杀了来祭祀,所以所谓的牢,实际上就是关押祭祀的牺牲的地方。所谓太牢,太是大的意思,太牢就是在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的时候,比如说祭祀祖庙、社稷、祖宗神等,在重要的祭祀场合使用的祭品,那就是牛羊豕(猪)。牛羊用的是牛头羊头,猪可是一整只或者是猪头。而少劳的少就是小的意思,所谓的少牢,就是祭祀时没有了最大的那个动物——牛,只有羊和豕两个牺牲的祭品。太牢是天子所用的祭祀之礼,而少牢是诸侯和卿大夫祭祀宗庙时候所用的牲畜祭品,所以它的规格会低于太牢。
凡是有牛的偏旁的字都跟牛有关,如物品的是牛字旁,牛为大物,所以物就是万物的意思,大小物品都叫物。所谓的半就是物体中分,把它分成两半,牛是个大的牺牲大的物品,所以可以分成两半,或者是可以分成更多。
和牛有关的一个很重要的字叫告。告这个字,我们今天都是口头告诉的意思,但是它在远古时代,是最庄严、最神圣的祭告,即用祭祀的仪式向上天、神灵、祖先汇报并祈求福佑平安。因为告上边是牛,牛下面一个口,所以,上边的牛是献给神的祭品,牺牲,下边的口是巫师或者是祭师跪在那儿,然后张开嘴向神灵来祈祷或者是祭告。告的含义就跟“祝”有点类似。
“祝”也是祭师、巫师跪在祭桌前向神来祷告的样子。《逍遥游》里有一句“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也”,这就是越俎代庖的典故。这里面的“尸”是一个侧坐着的人来扮演受祭者,就是扮演死去的祖宗或者神灵,就好像我们进到寺庙里,里面有一个佛像似的,在家庙里头,有一个人扮演受祭者——去世的祖宗,这个人叫尸祝,祭师跪着向他——神灵来祷告。
牛在祭祀的牺牲当中体积最大,所以有关祭品的字都以牛为代表。“告”是指古人在祭祀的时候,在供奉的祭品——牛的面前对神灵念念有词,用口来祷告,他祷告的对象是上帝或者是祖宗神灵。
我们小学里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陆游的绝命诗《示儿》,最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亡告乃翁”中的“告”字,实际上就是在祭祀的时候,用祭品诚挚地诚心地诚恳地跪在供桌前来告慰祖宗的在天之灵,这叫家祭无亡告乃翁。
这个“告”是一个祭告之礼、祭祀之礼,而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平淡而普通的“告诉”,它隆重、端庄、肃穆,是告慰祖宗的在天之灵,或者是向祖宗神灵祈福所用的一个仪式。
听着薛老师讲这些汉字知识,我更觉遗憾,遗憾自己对汉字知识知之甚少。我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我们一些老师用一两节课让学生读读就算了,我虽然觉得这个单元很好,用了一周的时间领学生学习,可是也没拓展多少知识。我想,如果我们早一些学学汉字知识,或许能引领学生学习更多。或者早两周听到薛老师这段时间的讲解,就算把薛老师讲的与“贝”有关的知识、与“一”和“元”有关的知识、与“牛”有关的知识等讲给学生听,也能增加学生学习汉字的更大兴趣。
还有,教学《示儿》一诗时,我也确实如薛老师所讲,就是把“告”简单解释成了“告诉”,因为之前根本不知道这里面还有如此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时间不会倒流,只能把所学整理出来,积累起来,遇到合适的机会,或者到下一轮教学,及时拓展给学生,以开展好综合实践单元,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汉字更浓厚的兴趣。
跟老师读书中,才发现汉字有多有趣。那就继续好好跟老师读书,继续积累汉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