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看到《挣脱》这幅图片的时候,我感到十分诧异:作者是如何想到这个创意的?但我仔细想想,确实,当一个人迫切地想要表达一些东西的时候,头脑当中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意涌现出来。
我想,或许是作者自身就想要挣脱一些事物,却碍于现实,难以施行,所以借雕塑来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对挣脱禁锢的强烈欲望。
不仅《挣脱》这一雕塑是如此,在人类社会中,很多无生命的东西都是如此。纵然它们凭借自身是无法挣脱现实的禁锢的,但在这背后,人们创造了它们,并且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人,一旦经过一番挣扎与努力,这些愿望当然是有可能实现的。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兰亭序》,王羲之凭借兰亭一文,将生命流逝、死亡降临的愁绪诉诸于世。现实告诉我们,人难以获得永生,也难以留住所有良辰美景。一切美好的,难忘的都难以逃脱时间的禁锢,但王羲之不会想到,他的留恋与哀悼居然可以凭借一纸兰亭从时间的囚禁中逃亡,获得了自由和永生……
那薄如蝉翼的纸张又何尝不像雕塑一样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诚然,人们无法逃避或挣脱时间这一问题,因而所有的黑与白都被压缩、压缩。在这张轻盈的纸页上,承载着中国人绵延不绝的文化与生命。
当我再次欣赏《挣脱》这一图片时,我已经不再诧异了。我似乎理解了这张图片、这座雕塑背后所涵盖的重大意义。它不是通过定论可以解释得清楚的,这是生命赋予它的至高无上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