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段日子没有关注简书了,今天重新登陆app,才知道有很多新消息,其中包括点赞的、关注的、还有有经常在简书上互动的小伙伴的评论和私信,其中一条私信说,好久没看到你更新了。
消息是两天前发过来的,说实话,看到消息那一刻我很感动,竟然有人还在关注着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内心五味杂陈。于是发了个苦笑的表情和一句"不想写了"过去。
他反问我,为什么呀。
我说,频频被拒,太受打击了。而且越写越迷茫,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写出让人喜欢的大热文。
他继续回复到,我就挺喜欢的呀,其实写作,更多的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如果一味去迎合别人,这样是写不出好内容的,你在成长,你越来越优秀,你有所收获,就是你的读者有所收获。如果你觉得你现在写的文章不适合你,你可以换一种类型。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写的太少了,当你写下一百篇,有几十万字的时候,你自然明白自己属于怎样的类型了。
我惊叹到,几十万呐,现在还没到五万字呢。
他回信过来,是呀,那些优秀的作者都是日更。
可我要上班呐。
可好多作者也上班呐,在公众号能找出一堆要上班且得日更的励志作者。
好吧,我承认我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整整一个中午,我就盯着手机屏幕里和他的聊天信息,一遍又一遍像个榔头和棒槌一样敲打着我。
我来简书的日子不长,虽然没有写出让人惊羡的大热文,却认识了不少温暖的人,大家以文会友,相互支持鼓励,彼此分享身边的小确幸。
现在想想,确实还是有所收获的,真心感谢这个平台和那些喜欢和关注我的人,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我重拾信念。
—2—
其实一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只是单纯的想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给自己一些慰藉和某种精神寄托。
关于写作,或许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办法以此为生。我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写得不好脸皮还薄,我想我还是把自己当成单纯的记录者就好。
靠写作根本养活不了自己,还不如上几个月的班来得实在。对于写字这一块,我没有干货可分享,也没有什么写作技巧可谈,只是关于写作,我想谈谈张爱玲那篇散文《写什么》。
诚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一开始我也不确定要写什么题材,什么风格,总觉得这个可以试试看,那个也可以试试看。因为想多方面的尝试,一方面证明自己能力多元,另一方面也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可越到后来越觉得拘束,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想表达什么。
很多时候,你不可能因为有故事和人物就可以开始写,因为那些故事的社会文化脉络,人物性格特征,时间跟空间怎样连接,怎样才能写的深刻,才对人有说服力,才能留在读者心中,我都一无所知,只知一味絮絮叨叨,在一旁喃喃自语。
有时候看到一篇好文,我会惊叹,原来这个作者的想法跟我之间是有某些共通处的,我也有这种感觉,但就是讲不出来,也写不出来,但是这个作者帮我写出来,提出来,好像这个作者能说出我的心声一样。
有时候看着别人写的故事,我会想,原来同样写着这样或那样的生活,可就有人写出只属于自己的姿态。
或许正因为生活经验是无法顺承的原因吧。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对待同样一件事情,当然会有不同的感受。才导致每个人能写的东西也不一样,所以写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以不同角度看生活,赋予生活新的意义,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
—3—
张爱玲说写作不能先有存心,当生活里的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会催促你把它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她认为,写东西做文章需要一点天才,矫揉造作、刻意拼凑的内容未见得都是好的。
或许她所追求的就是笔由情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她所享受的只是沉浸于写作过程之中的那份自由与潇洒。不刻意给自己造就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什么样的空间,写出来再去看,好或不好,写出来,自有人去分辨。
关于写作,我想每个写作者都是不一样的。如果随随便便就能写出好文章,那大概在心中是有主题的,是有大体上的描绘的,是能明确自己想写什么、想说什么的。
我个人倒觉得有个存心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我认为张爱玲所说的那个存心,是说故意立一个假的标本在那里,而使写作目的太过功利性。
我们常说你应该写这个,应该写那个,可是在规定底下写出来的东西,其实就跟作业差不多,从内心孕育出来,写我所写,而非应不应当,合乎本心自然就好。太特意写出来的文章并不自然,人们去看的时候,不见得会把它当做一个作品,而更多的只是把它当做一份材料来对待。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感情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露的,无需刻意为情造势。记得《古文观止》对韩愈那篇《祭十二郎文》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4—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包含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字里行间的表达的情感,这样才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抓住读者的心,而与之发生共鸣。
罗伯特麦基《故事》里面说的“才华必须靠事实和思想激发。所以你必须做研究,给你的才华补充营养”。
所以有意识的积累是一定要有的,就如李笑来老师说的那样:突然闪现的灵感,是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它是由“量变到质变”那一瞬间突然绽放的铁树之花。
所以输出的背后都是大量的输入,书籍,电影,音乐,公众号,微博热点都可以成为输入来源。有时候生活中经历人和事,暂时不知道用在哪里,都先积累下来,根据自己的习惯建一个索引。
每当喜怒哀乐这些强烈的情感到来时,不要回避,勇敢去接受它,然后转化为文字记录下来,从日常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写出滋味来,只有真实的生活才能锻造不朽的篇章。
所以不必刻意去想,生活中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许会触动的某个神经。你只需转动那善于观察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做一个留心的人,才会有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独特的感受来。
我想可以像写日记一样,把每天生活遇到的点滴记录下来。试着写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生活和有所感的文句,然后在试着去揣摩不同的修饰会有什么样的意境。总的来说,先试着去写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5—
只是关于怎样形成自己风格,目前也还在探索中,经验大多源于实践,我写得还太少,所以不敢妄下定论。
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也会有不同的用语风格,这跟写作者的生活环境和个人气质有关。
就像张爱玲受《红楼梦》的影响很大,所以她那种字里行间里清寂的浮华几乎与红楼一脉相承。而且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有的喜欢委婉有的喜欢直接。
关于写作,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太多。作为现在的普通人来讲,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断努力,我相信好的文章是可以透过苦练而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创作的天才。
写作,更多的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这句话我一定会好好牢记在心里。我手写我心,我写作的动力不是外来的,而是内心孕育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所以不能以随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章和写作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