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这样我打电话告诉你老师!”
咚的一声!水杯里的水洒了大半。
“你有毛病啊!什么都跟老师说!”
又是一个相似的夜晚,小梦在房间里写着作业,突然耳朵一空,堵在耳朵里的耳机被猛然扯下,鬓角也隐隐一痛,随后入耳的是这样一声吼。
不知是因为被妈妈吓到还是莫名的痛感,这句话像火一样点着了所有的愤怒和委屈,小梦拿起水杯往桌上重重地一放,暴跳起来喊了回去。
小梦进入初三后,习惯写作业时听歌,虽然她说这并不影响自己学习,还会帮助自己缓解压力,但在妈妈看来是绝不允许的。小梦解释无用,又懒于反驳,于是将手机藏起,把耳机埋进头发,按下了播放键。不过,总有被妈妈抓包的时候,而最令小梦反感的是去告老师。
回忆起来,小梦在学校表现一直挺好,从不犯什么错,更不是问题学生,她的认真和努力都是我们同学之间有目共睹的。这次聊到这个话题,她说自己太有发言权了,吐露自己曾因家长三天两头的告状而一次次感到挫败的心声。
有次因为作业多,做到了大半夜,她妈妈一个电话给老师拨了过去,甚至让老师说说她;自己很想要的一双鞋,竟然被班主任知道了,全班同学还因此被教育不要攀比;偶尔迟到的两次正好住在爷爷奶奶家,结果后来开家长会,听到妈妈跟老师吐槽“一住到爷爷奶奶家就容易迟到”……
小梦噼里啪啦地一件接着一件讲,我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连一些小细节都还记得啊,她说忘不了,因为真的太生气了。
“为什么不相信我听音乐学习效率更高?为什么觉得我想要一双鞋就是眼红别人了?我对我的家长很失望,非常失望。”小梦说自己最生气的在于不被信任。学习也好、生活也好,好像在家长眼里自己是另一种人。就算做了再多的努力,也会被他们的一句话打翻,家人之间的信任就这样渐渐消耗殆尽。
另一方面无法理解家长告老师的行为。“跟老师说我的错,是你管不了,想让老师来管我的意思?觉得我很听老师的话,就要利用这一点来教育我?”小梦说得有点过激,但也能理解当她努力变好的模样竟成了家长对付自己的武器时,会产生多么大的自我怀疑。
而小梦更加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把自己家里的事跟老师说,难道自己家的问题能靠老师解决吗?“除了让老师对自己徒增一些奇怪的印象外,实在想不出这告状起什么作用。”
“最讨厌的就是要自己面对那份尴尬,你不知道,好几次我在学校真的想找地洞钻进去!”家长告老师,总让小梦无地自容,对老师心生芥蒂,她开玩笑说一不小心跟老师四目相对时,眼神透露出的情感都变得不一样了;如果被同学知道了,要么成为笑话,要么背后讲小话,现在想来都超级尴尬。
她说到这我就想起小学发生的一件事,还是非常有同感的。
当时的同桌是新转来的,可能不太适应的原因,成绩有点跟不上,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都对他比较严厉。突然有一天,班主任在上课之前说:“我很凶吗?怎么听说有同学很怕我啊……”
已经不记得是怎么回事,大家马上就知道说的是谁了,齐刷刷地看向同桌,我头一转,就看见他已经两行热泪挂在脸上,低低地埋着头。也记不清班主任又说了什么,只记得同桌在闷声地哭,同学们在哈哈地笑。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他爸爸到学校找过老师,说孩子很怕她。
虽说无法定论这些家长的想法,只能从孩子们的感受来分析,家长可能还没有足够地考虑到孩子的立场,让孩子独自陷入这样不知所措的处境或是承受无端的压力。
小梦说她现在也不会恋家,更不会跟家长说自己的隐私,不好的事情能不说就不说,虽然和上学时的关系比好了很多,但还是做不到像别的母女一样亲密无间。
话题谈论的氛围又好气又好笑,因为我们都承认家长的爱子之心,没有家长向老师告孩子的状是居心叵测,而是一份好心好意,出于想帮助孩子的迫切感。只是,如果能在说话行动之前多一份理解、多一点信任,多一份尊重,多一点顾及,也许会找到孩子更容易接受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家人之间所维系的情感也许会更加健康、亲密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