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身首先见证在侯嬴身上,在渺渺人烟的历史中,他有幸通过筛选,被留下,一个夷门者却可以慷慨捐躯,不仅是因为他轻生死,心怀韬略,那就让我们看看他到底何为英雄。
侯嬴是魏国的隐士,夷门者,年老家贫,地位低下,从这里看出他的家境是真的不好十分贫寒,可他也是一位贤士。信陵君得知后前去请他,送他厚礼,可他不接受说:“我几十年来洁身自好,不能因为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礼”也许是想安宁度过晚年,也许是没有完全信任信陵君,于是信陵君便摆酒席邀请他,等宾客都安定好后,信陵君亲自去接侯嬴,到了后,侯嬴整理了一下自己破旧的衣帽就上车坐到公子空出的尊贵位置,想借此看看魏公子什么态度,还说自己有个朋友在屠宰场想去看他一下,魏公子也没有拒绝就入市了,侯嬴见到朱亥后就故意久久站在那里,一边聊天一边观察着信陵君,从这里看出他一定是在考察这个人是否可信,体现了侯嬴“择良木而栖”的态度,发现信陵君面容一直很和悦,这时候魏国的将相都在等着魏公子举酒,就远远看见魏公子手握缰绳提侯嬴驾车,客人都偷偷骂他,他看见魏公子神色依旧不变,就谢客就车。信陵君领着侯嬴就坐,还当众夸赞他,客人看到信陵君这少有的恭敬都大吃一惊,侯嬴趁信陵君来给他敬酒是说:“我本事东城抱门插关的人,而公子却亲自来迎接我,当着大家面迎接我,今天公子尊屈摆放他,街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公子是一个高尚的礼贤之人啊。”这段描写的是信陵君尊屈礼待侯嬴。不愧是侯嬴,韩老师也在《史记应该这样读》中说:“他不是那种只凭三寸不烂之舌依附于统治阶级,专为获取个人功名富贵的人。”这更加体现了侯嬴“择良木而栖”且甘愿以隐者自居。
接下来也就是英雄的壮举了,侯嬴慷慨捐躯的故事,也是大家熟知的围魏救赵这一历史事件,秦国大败赵军,赵国向魏国寻求帮助,但不答应也不行,如果不答应赵国一灭亡,下一个炮弹就要落到魏国头上了,况且自己的姐姐也在那边,信陵君很无奈啊,就想去同秦军一拼生死,与赵国人一起去死,他走过东门去见了侯嬴,侯嬴也是一个关键时刻可以信任的人,他把自己的想发告诉了侯嬴,就准备走了,侯嬴说:“公子努力吧!老臣我不能随你一起去。”可走了几步,心里不痛快,说:“我对待侯嬴这么周到,天下人都知道,现在我要去死了,他竟然没有用一半的言语去送我,我对他有什么不好吗?”于是他又回去问侯嬴,侯嬴笑着说:“我就知道公子你还会回来。”先说明缘由,就把其余人赶走,留下两个人秘密商量,侯嬴虽然仅是夷门者,其实当时形式很熟悉,考虑好了一切对策,全都安排妥当后,按理说他因该是眼望胜利的旗帜,但他却对信陵君说:“我本是因该与您一起去的,可我一把年纪了,请允许我计算您的行程,当您到达晋鄙军北部时,我会向北自刎,来为您送行。”两人诀别后,待到信陵君到达晋鄙军城的那一天,侯嬴果然面向北而自杀了。这里也就是讲侯嬴帮助信陵君完成围魏救赵这一壮举,且慷慨捐躯的故事。到底有什么让一个地位低下的人甘愿慷慨捐躯?
那么我为什么说侯嬴体现了英雄不问出身这一点呢?让我们从这两个事例一步步来说。首先从信陵君礼待侯嬴这一方面来说,大家都知道侯嬴的出身低微,虽然心怀韬略但从不表露,始终以隐者自居,从这里也就看出他的不一般,一个七十多岁的小吏还能被人赏识,信陵君对待他这么恭敬必有缘由,否则谁会对一个身份卑微的夷门者恭敬呢?其次再看看他慷慨捐躯,按理来说他自刎是没有必要的,已经胜卷在握了,眼望胜利就好啦,但像侯嬴这么聪明的一个人他作何选择必然都有他自己的原因,我认为不单单是为了送信陵君上路,他如此聪慧,七十岁还老谋深算,绝对有很大原因,绝对不是无意义的。他是一个很能信任的人,为了表达对信陵君的衷心自杀,送他上路,我认为这也体现出来英雄都具备的一个品质,就是轻生死,敢于慷慨捐躯。
侯嬴是一个英雄,英雄身上必然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品质,其中我认为他非常忠诚这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且很适合当下的我们,侯嬴已经将自己完全托付给了信陵君,他“士为知己者死”择良木而栖看出他选择信陵君一定是全心全意的,愿意为了信陵君而死,或许在生活中我们也该对亲密的人“忠心”我这里忠心的意思是对朋友及所有你值得信赖的人给予信任等,而不是唯命是从,或许我们不能像侯嬴一样愿意为了信陵君去死,但我们可以对朋友施与无限的信赖与支持。
我也就是从侯嬴这个人身上看到了“英雄不问出身”的投影,一个小小夷门者都可以慷慨捐躯,成为英雄,他有什么?有怀韬大志,有慷慨壮烈,智慧,重承诺,拥有高贵品质,心怀大志。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去用身世概括一个人的粗细,泥池里也可以出金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