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张莉莉
我曾经有过两次印象深刻的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第一次是08年大学毕业典礼上,两位学生代表为我们带来毕业诗的朗诵。我记得那天太阳毒辣,台下的人群里充斥着或兴奋或躁动的不安情绪。我就静静的站在那儿,听朗诵者饱含情感的声音伴随着轻音乐,在那些伤感离别的诗句里面,内心如潮水涌动般追忆着我的青春年华。十年了,那一幕场景我到现在还记得。
第二次是17年2月,第一次遇见《朗读者》。在一个娱乐综艺霸屏、文化极度缺失的时代,遇见这样的节目实在欣喜。每一个朗读者,以自己的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朗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我特别着迷,每一期都认真的看,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演绎让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千世界,感受了人生百态。
与自己安静阅读不同,那种倾听来的语言似乎带给我更大的共鸣。我一直没细想这其中原因,直到今天看三位先生关于《与绘本的接触方式》的讨论,方才领悟:阅读文字是一个人进入语言之中,可是别人给自己读,却是讲述者和听讲者同在一起。我们一直以为书是文字的世界,文字是无声的,却不曾想书更是语言的世界,需要有声的倾诉。松居直先生提出:在读书方面,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在孩子早期的阅读时间,孩子与书是什么接触方式,父母用什么方式读书给孩子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偶尔听到身边的家长聊到自己年幼的孩子已经认识许多字,可以尝试自主阅读了,大人十分省事。我想对于孩子而言,可能他真的只是在认字,而非读书。孩子需要身边的人跟他们说话,或是给他们读书。不是让孩子自己读,而是大人读书给孩子听。有了这种用耳朵听语言的体验,而后孩子又学会读文字,并通过文字进入语言的世界,方才体会其中的乐趣。
还有一种可能,在媒体平台高度发达的今天,孩子从电视网络上听到的语言能叫作语言吗?我以前也曾有这样的困惑,觉得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有限,不如专业人士讲得精彩。今天看书,先生解答了疑惑:那不是语言,是声音,或是声响。看电视,看视频,不是语言体验。为什么呢?因为电视机是机械,而人的嗓音中包含着感情,说话人、讲故事人的感情。人与人讲话才是语言的基本关系,基本体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一个5岁的孩子,她的妈妈经常给她念书、讲故事。有一次,电视上播放讲故事节目,一个非常专业的叔叔在电视上讲故事,在大人看来这是个非常好的节目。那个5岁的女孩一开始很感兴趣地看节目,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去找妈妈,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问:“电视上的叔叔不是讲得挺好吗?”孩子回答说:“可是,电视上的叔叔不能抱着我。”这就是孩子的心情。
有一位意大利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光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感受到爱。我们无疑是爱孩子的,但是这种爱孩子感受到了吗?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也更加确定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把孩子抱在身边读书给她听,是能够使孩子感受到爱的一种方式。因为语言是有感情和温度的,我们的心情能传达给孩子,孩子的心情也能传达给我们。从这种意义上讲,我认为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丰富的语言交流。美好的语言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曾听到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普通的三口之家,夫妇俩每日疲于工作,回到家里各自忙活,孩子在一边独立玩耍,一家人呆在同一个空间里,彼此没有交流。有一天妻子终于受不了这压抑的氛围,想要做出改变,于是立下规定:每晚8点固定开展朗读活动,每个人必须参加。放下手机,远离玩具,三个人就那样围坐在一起,读一本又一本的书。刚开始,丈夫和孩子是抵触的,觉得太形式主义。渐渐地,他们不但读书,还会主动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一天的见闻,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非常享受。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儿会心动,至少我是向往的。不单单是孩子,成人也需要美好的语言情感体验。用心讲语言,用耳朵听语言,这或许是最廉价的感受幸福的方式了吧!